年,不会写代码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坚空降阿里。
据说,当时阿里内部开了3天的闭门会议,被尊称“博士”的王坚,立即提出了“去IOE”(IBM、Oracle、EMC),这个影响阿里之后发展的决定。
王坚博士与阿里云
“痴人说梦。”当时不论阿里内部还是外界,都有不小的嘘声。
那时,人们并不能预见他对阿里云后来发展的影响,阿里云作为基础产生了面向金融行业的蚂蚁金融云,再结合蚂蚁金服的中间件、数据库、移动互联网平台等,而后便是当下金融科技的故事。
直到棱镜门事件,国际社会才开始意识到数据安全的重要性。“去IOE”难免有IT服务国产化的国别竞争意味,但是它却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IT服务的商业模式:今天,不仅银行和金融机构相继上云,IBM、Oracle也都争相提供云服务,强调自己的实用主义,甚至打起了价格战。
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崛起,也让习惯了大宗金融交易的银行和金融机构,措手不及。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放贷规模4.4万亿元,增长.0%。
阿里的去IOE历史
年余额宝诞生,一度让银行感受到了危机感。
5年后,一切都变了。
回看银行与互联网的竞合历史,从前渠道竞合的“零和游戏”已经翻篇,赋能与共赢才是当下的主旋律,金融科技终于摆脱了科技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外衣。
当然,这里也有*策推波助澜,新旧技术转换之间,是互金公司和金融科技蜕变的最佳时机,也是去IOE的最佳路径。
以阿里云为基础的蚂蚁金融云,结合蚂蚁金服的中间件、数据库、移动互联网平台等,正帮助银行,从传统IT服务的笨重和昂贵成本中解救出来,抓住这个时代的红利和机遇。
零和游戏的时代已成过去
南京银行和蚂蚁金服的合作,就像是这个时代的缩影,金融和科技正在变得密不可分,尤其是深入调研双方的合作案例之后,我们更加确信了这一事实。
金融科技的时代真的来了。
1
线上一年等于线下十年,抓住时代红利需要科技的帮手
“线上1年等于线下的十年”,南京银行自年就开始搭建大数据平台,年上线了新一代信息系统。
但即便如此,面对未来的互联网业务规模和创新,南京银行也觉得力有不逮。
南京银行首席信息官余宣杰表示,手机银行、第三方支付APP等取代银行柜台成为重要渠道,这让银行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必须向互联网转型。
鑫云+互联网金融平台
“实际上,虽然南京银行自年就开展线上的金融业务,但线上业务的发展速度超出预期,如果着眼长远的金融科技,在技术专利、人才储备和专业度等方面,依然难以与大型互联网公司相比。”
几年前,南京银行发起成立了中小银行联盟:紫金山·鑫合金融家俱乐部,其成员为各地的城商行,目的就是希望中小银行“抱团取暖”。正式成员行家,覆盖全国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成员行总资产规模超过20万亿元。
银行的每一个业务都需要很多个系统在背后支撑,在线核心系统的升级变成了一个综合工程。
“哪有那么容易,产品方案从提出到开始执行可能就要6个月。”某国内金融科技公司高管曾告诉锌财经潘越飞,银行历来厌恶风险并且办事流程长、效率低,一款互联网产品,从提出到问世,没个几年,是没有可能的,更别提数据中心这样的大项目。
但等到几年之后,互联网行业都会发生变化,一个几年前升级的系统如何适应几年后的趋势呢?
复杂的业务场景
四大行或股份银行等有钱、有人,还能靠自己“买买买”,囤设备拉团队,构建互联网基础,实现去IOE,但这对于中小银行,尤其城商行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事实上,对中小金融机构,数据量的挑战没那么大,他们缺少的是灵活可用的解决方案,因为他们很难负担重复建设的成本,更依赖外部力量。提供智能金融全领域解决方案的氪信科技CEO朱明杰表示。
以最典型的银行APP开发为例,做一个运行良好的银行APP,业内估计至少需要名人员用一年半的时间,才能完成。
可是现在大多数金融机构的信息部有没有人的团队呢?舍不舍得用一年半的时间去做?做出来之后会不会世界早就发生了变化?
当然,这些都是银行应该考虑的问题,可是当需要同时考虑企业内部核心系统升级,及联盟平台需求时,这个事情就变得更加复杂,而这也就是南京银行所面对的问题。
转型升级,太慢了容易错过红利,太快了又容易从“先驱”变成“先烈”。
2
1亿和万,老IT服务商好日子到头了
直到数年前,国外IT巨头的高楼依然醒目的矗立于北京的核心地段,而如今这些地段则都披上了互联网外衣,BAT成了新地标,正如在望京,阿里巴巴的标志和SOHO一样醒目。
IBM水立方附近的大楼
有这样的转变其实并不奇怪,因为在那个时代,IT服务曾是当之无愧的赚钱机器。
IBM服务器、Oracle数据库、EMC存储等设备,他们曾经是搭建银行和金融机构数据中心不可或缺的*金组合,或者说是基本标配。
“国外厂商形成了‘事实上’的垄断,银行已经失去了议价能力。”哈尔滨银行科技部系统架构总监张荣臻曾经分享过这样的观点。
年,IBM第一季度出现了销售额、利润双双下降的情况,这被媒体称为IBM没落的开始,“大象不再会跳舞”。
与之形成对照的是,9年阿里云诞生,年蚂蚁金融云宣布开放。在这5年间甚至更长的时间,传统IT模式的没落早就非一日之寒。
金融机构之于老牌IT服务商,某种程度上被形容为“人傻钱多”。就像航空公司不会造飞机,银行的IT人员也不见得弄得懂IOE底层技术,更别提大部分银行的系统开发,还都采用外包。
这种“人傻钱多”的假象,并非因为不愿意在IT上有所投入,只是过于依赖老牌IT服务商。
转载自网络:IT服务商列表一览
“金融业务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极高,需要成熟的产品,IOE的产品经受过长期的商用考验。”朱明杰补充,金融系统的迭代升级很谨慎,互联网广泛应用的去IOE的产品,在金融行业缺乏成功的应用案例,这就导致应用十分缓慢。
但金融机构必须转变,因为原来的IT架构已经不能满足业务的快速增长。
“烟囱式”就是对传统IT企业所提供核心系统的一种比方,当业务量上来时,银行只能换更高的小型机,产能增加时,厂房的烟囱会越来越多。南京银行信息技术部副总李勇解释道,“打个比方,当技术架构难以满足业务需要时,以往的架构需要换成更大的盒子,而分布式架构只要加同样小盒子就行”。
互联网公司擅长的就是这种只需要叠加小盒子的“分布式架构”,看起来一切都完美无缺,但仍然需要满足一个条件,一个符合商业逻辑的条件——降低的成本,提升的效率是否足够驱动银行做出改变。
一位曾在国外老牌IT巨头工作过的资深人士,向锌财经描述了这种差异,年,他曾作为架构师参与一家证券类公司的系统建设,项目是同城两机房双活,自中间件往下采用私有云,客户花了1亿元人民币,还要自建运维团队进行运维保障。
一年后,他又作为解决方案架构师参与另一家金融企业上云项目。项目同样需要实现同城两机房双活,自中间件往下采用公有云,每月只需要花20多万元,并且已包含底层的运维服务。
金融科技的新一代架构
1亿和万,两者的投入差距之悬殊令人咋舌,赚钱的方式变了。
传统的IT业务是一种“一锤子”交付式的商业模式,这种低效的商业模式必须有高毛利支撑。“围标”是这个行业当年为了实现高毛利的常态,才智聪明的工程师却把智慧和体力消耗在无限制的售前洗脑、勾心斗角、挖坑填坑、招标投标上。
“出了问题厂家都躲在背后,扯皮的情况太多。”上述资深人士补充道,以往的IT部署,中间存在众多集成商,对应了好几家IT企业的不同系统。IT企业的人力费用是按照人/天来计算的,人海战术就成了“常态”,而且一旦出了问题,再把厂商叫起来协同解决更是难上加难。
毕竟卖完东西就走人,提供服务再收钱,是看起来更赚钱的盈利模式。
当云计算把原来1亿规模的项目变成万生意的时候,高毛利消失了,原有的模式也就难以为继。
技术架构变了,商业模式也变了,而这对服务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懂IT服务又要懂金融,而且肯定要比银行更懂互联网。
银行毫无疑问的想要互联网化,但从每年1亿到万,有那么容易?
3
不多不少,4个半月刚刚好
场景众多,海量用户及交易量巨大,是蚂蚁金服的独特优势,这些都是银行想要却无法靠自己快速养成的能力。
南京银行蚂蚁金服签约仪式
在南京银行项目中,相当于阿里云造了一个手机,蚂蚁搭建了一个iOS系统和APPStore,南京银行做了一个APP,鑫合金融家俱乐部里的中小银行则可以在APP里做功能。
而这其中,不仅有云,SOFA中间件、OceanBase数据库、大数据平台、移动互联网平台等开放程度的帮助,也有网商银行这个成功案例的助推。
网商银行是蚂蚁金服3年前发起成立的民营银行,以“”模式(3分钟申请、1秒钟放贷、全过程0人工干预)给淘宝天猫和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