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晨/文
4天来,蚂蚁金服C轮融资案被解读尽了。尤其关于估值,关于IPO,关于商业逻辑。
不过,我还是尝试给出自己一点粗糙的理解,基本上就是昨天下午暴走罗列的结果。
就从一个角度开始吧。很多人认为,蚂蚁金服完成亿美元融资、对应估值高达亿美元之际,一场IPO即将来临,甚至断言年底前会冲刺挂牌。
这瞬间渲染出一只患上IPO饥渴症的蚂蚁形象。但这理解恐怕有点单薄。
1
C轮背后:IPO并非紧迫选项
一、亿美元背后的高姿态
蚂蚁看上去确实到了需要大资金支撑的阶段。C轮融资消息,年后不久就流传出来,从几十亿美元到亿美元到亿美元,最后落在亿美元。
数字变化里隐含着什么信息?个人认为,蚂蚁是需要钱,但未必期望越多越好:一方面跟资金用途、资金效率有关,另一方面,它也不可能释放太多比例。
亿美元对应亿美元估值,蚂蚁在这里面的姿态够高。这更多体现了海外主权财富基金们的参与热情,它们期望搭上这班车。毕竟,蚂蚁金服面前,已没有真正可以对标的金融科技公司。它的发展路径,就是全球金融科技的路径。而它身后还站着阿里集团以及一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两者带来的背书与信任,远非其他区域所能比。
二、不信蚂蚁急切IPO
我真的不信蚂蚁患上了IPO饥渴症。在我看来,若列出诸多紧迫事项,IPO应非优先考量任务。
事实上,若只为冲刺IPO,年甚至它就能达成。那时业界也没一家能与它整体对标的金融科技公司。
一面说需资金挹注,一面又说IPO非最紧迫事项。听上去好矛盾。
其实一点不矛盾。这里面有长短期目标的达成节奏。
IPO确实是个关键成长节点。此前,蚂蚁金服董事长兼CEO井贤栋也说一定会IPO,只是没确切时间。
但是,考虑到C轮已融到如此巨额资金,如果接着就IPO,反而给人一种Hold不住的感觉。C轮资金如果都发挥不出什么效率,人们会觉得,蚂蚁金服一定隐藏着什么问题。
IPO不止融资。它是一场整体洗礼,涉及技术、业务、商业模式、治理结构、风险、合规等许多方面,整体公司由此走向更加透明。一旦上路,后续许多方面再也无法回到从前的状态。
如果没有核心竞争力,未消除关键运营风险,匆忙挂牌风险很大。那些原本能在IPO前消除的不确定性、一些通过制度设计才能解决而未曾解决的长期问题,都会持续暴露,导致后续解决成本很高或根本无法解决,从此公司长期目标遭遇延宕,运营独立性受到损害,最后不排除沦为短期业绩与股价的奴隶。这样的案例我们见到太多了。
2
募资用途里的画外音
三、C轮里的长短期用意
C轮里即便有IPO的用意,一定也是长短期目标的节奏达成。
其实,蚂蚁官方有关C轮募资用途的表达里,隐含着诸多信息。它说,此轮募资主要用于自主科研投入、支付宝全球化拓展、全球顶尖人才的招募。此外,部分用于培育新兴市场的本地科技人才。简洁点就是:自研技术;国际化;人才。
这是解读蚂蚁金服此刻的钥匙。个人觉得,这两点非常值得追问下去:
说到第一点,我个人的理解是,“技术”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就混在一起说。有人说蚂蚁因受困于本地监管,才刻意强调“技术”。这辱没了它一直以来的定位,也忽视了阿里集团的演变、商业自觉。
过去人们说阿里是商业公司,没技术。其实,阿里技术最初长在业务中,跟着业务走,很难一眼觉察到独立状态。后来,平台技术溢出价值提升,慢慢沉淀为独立的解决方案并输出,支撑淘外世界。
支付宝就是阿里集团创立后最为关键的重大技术创新。它也是整个中国互联网业重大技术创新。最初只服务淘系,后来“出淘”,成为蚂蚁发展的核心,支撑着无数2B与2C场景。
3年前,蚂蚁的朋友约我写支付宝10年的书,侧重技术。我一开始答应了,觉得能写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传记。但跟技术人士聊过后,意识到,我这训诂学出身的人,要短短两三个月充分挖掘出支付宝的技术价值,有点勉为其难。所以,最后自惭地放弃了。
不过,那时起,我比以往更加深深体会到,阿里、蚂蚁的表层虽很商业化,背后却是伟大的技术创新。它们都是伟大的技术公司。
所以,年以来,当蚂蚁不断强调技术并辨析Fintech与Techfin时,我一点都不觉得偶然。在我眼中,它就是一家技术驱动、技术与金融场景高效融合并触达更多与支付相关服务的互联网平台。
不独阿里与蚂蚁。若你有心,会发现,最近两年,一个整体趋势是,诸多互联网巨头都已有技术自觉,开始凝结、输出,尤其冠名各种“云”。技术从过往业务形态中独立出来,服务于更广更深的世界,也是一个周期以来全球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溢出价值。当然,每家技术实力不一。
手头有详细的蚂蚁技术大事,但这里不罗列了。蚂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