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支付宝发布公告,称于10月16号售卖的一款团险产品——“相互保”,升级成了“相互宝”。升级后的相互宝脱去了信美人寿的外衣,由一款保险产品变成为了保障互助计划,脱离了保险的范畴后,相互宝走上了一条独立发展的网络互助之路。
为什么会选择”升级“,在平台发布的公开信中提及到这样的一段话:“近期,我们接到合作伙伴信美人寿通知,监管部分约谈并指出其涉嫌违规,所以......”显然,这段话告诉了我们,这是一个非常被动且艰难的决定,因为监管调查后的勒令,导致了相互保的下架,但具体有哪些涉嫌违规的问题,文中并未提及。
经过多方打听后,涉嫌问题终于露出也冰山之角,问题主要发生在与保险法的冲突;未按规定使用经过备案的保险条款和费率;销售过程中存在误导性宣传,以及信息披露不充分等等。
法理上的冲突
我国保险法第二条有定义: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条文中我们可以知道,我国定义的保险是投保人先向保险公司支付保费,然后再理赔。但“相互保”公开资料中显示,保费的收取是根据一段时间内,在统计完被保险人实际发生的理赔总金额后,再向所有客户进行分摊保费,这与现行保险法中的定义顺序是完全相反的。
未按照备案时的条款和费率
在当初产品向银保监申请备案时,备案材料中描述会把0-60岁的被保险人,按10岁为一组,共划分为6组分别定价,但在“相互保”后来的销售中,被改成了只按2组年龄段(0-40岁和40-60岁)确定了不同保额,这些做法改变了费率计算的方法,和费率计算所需的数据模型,违反了规定。
销售存在误导,信息披露不充分
这是个最让人头痛的问题,比如有一个被认为涉嫌误导性的宣传是这样的:每个每起分摊金额不超过0.1元。这给所有客户的感觉是:便宜!但对于最终会出现多少人在一段期间内的理赔,并无过多说明,也无展开演算,这就属于不确定的因素,这会带来以后民众的抱怨,将可能发生的问题延后,这也是监管认为的风险点之一。
另外,在此前的投保规则里有标注,运行3个月后一旦参与用户低于万人,“相互保”可以单方面终止该计划,这也可能使得分摊过保费的客户,从此失去了保障,遭受经济上的损失。对于这点,宣传中并没有展开说明该风险,属于以及信息披露不充分。
27号宣布升级后的相互宝,在%保留原“相互保”用户原有权益不变的情况之下,对上述的有些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描述。
1、用户在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分摊总金额元封顶,若有多出分摊部分,将由蚂蚁金服全权承担,无需用户再多掏钱。
这点是最大的优势,确定了用户掏钱多少的上限,区别了和其它众筹平台的关键不同。引申出来的意义为:若有未如实告知健康问题的客户,在日后发生了理赔纠纷,平台除了会走正常的理赔调查程序之外,其它用户根本不用去担心,因为这个风险已由相互宝平台兜底,确实牛!
2、未来如果参与相互宝的用户低于了万人,互助计划也不会立刻解散,会继续为用户提供一年的大病保障。
3、用户可以自行选择升级与否。选择不升级的用户仍将按原计划获得保障,但上述两条“福利”并不在享受之中。
经过升级后的相互宝引起了不小的舆论震荡。虽然最终该计划脱离了保险,成为了一个互助平台,但大多用户表现出却是乐观和看好,他们明显看好支付宝这个平台。他们中的绝大部分认为要继续加入,不为别的,就为支持公益和支持平台。当然他们更是相信:一个具有公信力的平台,是能有能力、遵承诺地继续为参与成员的那份信任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