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需报告请登录。
年7月20日,蚂蚁集团宣布计划在上交所科创板和港交所主板寻求同步发行上市,并在8月24日正式递表。作为中国第一独角兽,蚂蚁集团从支付业务起步,建立互联网金融生态,并逐渐向科技转型,其业务布局和发展战略几经变化,最终成为全球领先的科技金融开放平台。
本篇报告,是我们蚂蚁集团系列报告的开篇,回顾了年-年的十年,从支付宝建立起电子商务信任体系,向电商以外领域扩张,再到发展移动支付,以及后面向金融生态延伸,探究支付宝的成长与能力,及其作为核心支付工具对金融支付行业的影响和在蚂蚁生态中形成的导客引流作用。
1、伴随淘宝而生,弭平早期电商信任鸿沟(-)
1.1、基于淘宝担保交易的支付工具,奠定电商发展基础
淘宝网上线之初,买卖双方缺乏信任成为一大难题。年,全球个人电子交易平台eBay意图进*中国,阿里巴巴彼时在企业商务已大放异彩,但尚未涉入个人交易。马云决定创建一个C2C商品交易网站与eBay展开竞争,继续开拓新兴领域。年4月,阿里一个内部创业团队紧锣密鼓地建立淘宝网,并在5月10日正式上线,20天后注册用户就达到1万名。创立初期,淘宝网站有大量用户咨询业务与进行下单,但大都因买卖双方之间缺乏信任而难以达成交易,多数的成功交易在同城进行,采用线上下单、线下“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交易方式。在买卖双方之间建立信任桥梁,成为淘宝网乃至于国内电子商务的首要任务。
支付行业生态尚不完善。年,我国电子支付相关法律法规尚在完善之中,电子支付牌照未放开。支付服务提供主体以商业银行为主,而银行80%以上收入来自于息差收入,支付业务不受重视。电子支付交易比例较小,并以商业银行网上支付业务为主。而同时期的美国,由于网际网络与线上商务的普及,电子交易在非现金支付工具中占比已超过50%。
彼时的支付工具无法解决新兴的信任难题。我国第三方支付发展刚起步,首信易、环迅支付等早期第三方支付平台更多是作为一种单纯的网络支付工具,起到连接所接入商家与银行等结算机构的作用,无法解决线上交易中的信任问题。此外,由于海外(尤其美国)信用体系具有较浓厚的消费者保护机制,非本人授权进行的支付可获得卖家全额退款,信贷交易中信用卡承付人如对购买商品服务不满意或产生纠纷时,也可主张各种赔偿,消费者不担心网上交易双方诚信的问题。因此当时全球最大的线上支付公司PayPal,其支付机制也无过多考虑线上支付双方的信任问题,对于国内的电子商务无法直接复制使用。
阿里巴巴“诚信通”以中间人角色建立互信,启发支付宝的核心功能。早在年,阿里巴巴推出“诚信通”,企业身份通过第三方独立机构确认并提供资质认证,解决网络贸易信用问题,本质上具备了“第三方担保”的功能。淘宝团队从这个思路出发进行拓展,推出一种基于担保交易的支付工具。买家下单商品后先将钱汇入三方账户(淘宝网在银行的对公账户),淘宝网收到买家的付款之后先通知卖家发货,直到买家确认收货并同意支付后再付款给卖家。淘宝网成为交易双方的中间人,凭借“信用中介”的模式,解决买卖双方之间的信任问题。
年10月18日,支付宝历史上第一笔交易诞生。此后,担保交易迅速在淘宝网上发展起来,年初已有70%的商品选择担保交易的方式,淘宝网因此将担保交易定为平台要求,支付宝迎来爆发性增长。与此同时,电商交易额也因此得到结构性机遇,与年中国C2C电子商务同比增速达到%以上,交易额迅速突破亿。
1.2、支付宝账户体系年上线,独立的第三方支付工具
担保交易压力巨大,虚拟账户成为必要机制
随着业务量的增长,担保交易产生巨额人工与交易成本。当时多数淘宝用户通过银行、邮局汇款等方式付款到淘宝网在各大银行对公账户,然后由淘宝网作为中间人协调交易进度,很多环节必须由人工监控或完成,很快的淘宝交易量超过与银行体系人员所能负担的业务量,影响结算效率。当中的转账成本也成为重大成本来源,由于担保交易对公账户每转出一笔都需要手续费,随着业务量的增长,相关成本迅速提升。
虚拟账户启动,提升用户粘性,沉淀数据
支付宝独立,支付宝账户体系上线。年1月,马云参加达沃斯论坛后决心建立一个透明公正的支付体系来支持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在与金融机构谋求合作无果后,马云将支付宝从淘宝独立出来运营,合作对象不仅止于阿里巴巴集团,而是参与到整个金融支付信用体系中。年12月8日,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12月29日支付宝账户体系上线,自此拥有自己的网页平台、与独立会员账户。
创新的交易机制,通过虚拟账户有效改善结算效率与成本。早期淘宝用户曾留言建议:“不用退款,将钱留在淘宝网,下次买的时候用”,启发支付宝建设虚拟账户的想法。每个用户拥有一个虚拟账户,买家事先把钱存放在里面,每次完成交易后自动支付,划入卖家的虚拟账户,可后续一并转账到银行提取;将单次转账规模化,从而提高结算效率,降低转账的手续费与时间成本。
账户体系的核心价值:积累用户粘性,沉淀用户数据。支付宝和多家银行的网银系统进行对接,通过虚拟账户模式解决了支付的容量和效率等方面问题。对于新业务的发展,由于支付宝的账户功能提升用户粘性与使用频率,用户交易和支付数据得以沉淀,成为支付宝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为以后的风控、数据运营等增值服务提供基础。
“全额赔付”计划降低用户风险,建立用户信任。海外的线上交易以信用卡为主,由于一般输入卡号、CV2和到期日期就能扣款,衍生的欺诈盗刷现象屡见不鲜,相关风险一般由商家与信用卡公司承担。PayPal也具有消费者保护性质,一旦买家提出争议,卖家往往会被要求退款。而当时国内在客观上尚未形成由卖家承担风险的机制和文化,本质上由持卡人承担风险。为进一步推广支付宝担保交易,保障用户支付宝账户安全,年2月,支付宝推出全额赔付计划,号称“你敢付,我敢赔”,对用户使用支付宝受到诈骗所产生的损失全额赔偿。并在年7月进一步推出“你敢付,我敢赔”支付联盟计划,将其扩展至所有由支付宝提供支付服务的网站上。
由于支付宝通过全额赔偿计划将风险转嫁于自身,打消用户对交易安全性的担心,取得用户信任,进一步增加用户规模。积极承担责任的同时,同时也给与阿里不断改善风险控管的驱动力,对此,支付宝逐步建立起用户可信习惯系统和智能风控大脑,以强大的互联网实时风控技术支撑业务发展。
电子支付市场高速发展,相关法规陆续出台
受益于内部支付需求和外部电子商务的推动,电子支付市场快速发展。年马云喊出了“电子支付元年”的口号,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及电商平台争相冲击电子支付市场,财付通、拉卡拉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相继推出,eBay也宣布将PayPal支付服务引入中国。中国第三方电子支付市场在年交易额74亿元,7年已突破0亿元,CAGR高达%。
相关法律法规陆续出台,填补电子支付领域*策空白。-6年,国家陆续出台多个*策推动、规范电子支付市场发展。这些条款的出台主要是考虑到网上支付安全性的需要,对电子支付的业务规范、风险管理提出要求,加强对电子支付中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1.3、开放支付宝外部接口,拓展外部商户
法规出台促使第三方支付平台重新洗牌,产品服务创新成为竞争重点。7年,支付宝的交易额规模达到亿元,占整个电子支付市场47.6%的份额,但财付通等大型支付平台迅速拓展商户和用户,交易额规模快速增长。随着第三方支付平台数量增多以及产品同质化,大部分企业以价格竞争市场份额,行业发展承受巨大压力。但随着《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的发布和实施,发放牌照的数量限制迫使不少处于亏损的企业退出市场,行业重新洗牌。支付产品的多元化创新成为第三方电子支付的重点和方向。第三方支付企业之间的竞争也由初期的价格战逐步转向价值竞争。
免费策略开拓外部商户,电话销售扩展覆盖范围。初期为了拓展外部商户,支付宝采取免费策略打开市场,不仅免费提供支付服务,而且还提供商户补贴,有效提高业务量与用户规模。6年底,支付宝成立电话销售团队,针对各类企业推销解决方案,并提供标准化的支付宝接口。7年1月,支付宝宣布开始对所有淘宝外商户收费,但由于生态粘性与销售团队,覆盖商户不减反增。截至7年底,支付宝合作商家超过30万家,30%的交易额来自外部商家。
形成专业化行业解决方案,满足航空、保险等电子支付需求。随着商户的积累,一些相对成熟的行业逐渐形成了对快速支付、准确结算的共同需求。举例来说,售卖机票涉及航空公司、一级二级代理、旅行类网站等多个利益参与方,靠传统人工方式结算支付利润款项,成本高且效率低,而通过电子支付系统,设计一套连接行业上下游的支付结算方案,则可显著提升效率,降低每笔支付的边际成本。支付宝切入航空、网游、保险、B2C、物流等网络化较高的行业,设计集成式解决方案,满足这些行业大量的电子支付需求。根据《蚂蚁金服:从支付宝到新金融生态圈》,与支付宝合作的外部商家在9年12月已增长到46万家,支付宝用户超过2亿,交易额达到亿元。
2、技术攻坚,全面移动化(-)
2.1、第三方支付市场环境规范化,业务发展经历调整期
第三方支付行业走向规范,竞争重点转向用户体验
央行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促进行业规范化发展。年6月央行公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明确了非金融机构提供支付服务需申请许可证,逾期未能取得许可证者将被禁止继续从事支付业务。无牌照企业面临停止支付业务或被有牌照企业兼并收购的结果,有利于优势企业扩大市场份额,行业发展规范化。
外资企业申请支付牌照受阻。根据《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牌照申请者必须是“境内依法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及股份有限公司”,外资企业如申请牌照要“由中国人民银行另行规定,报国务院批准”。此时支付宝尚有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Alipa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