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融结合模式比较分析。蚂蚁金服、京东金融和苏宁金融己成为国内零售业产融结合的成功典范。他们的共同点在于:
一是从实施基础看。一直以来,零售业的发展依赖于数据流通和顾客服务,信息技术的进步不断推动零售商向深度参与的方向演进。最早是手工记账和统计,然后是引入POS系统获得基础数据并实施会员卡制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运用,网络供销成为零售业的业务渠道,网络业务信息被零售商转化为有效的决策信息。
在近场感应、场景定位、大数据、信息传输等技术的成熟应用推动下,供货商、零售商和消费者间的信息流转传输反馈速度加快,周期缩短,甚至实时处于零售商业设施的信息反愦中,这有利于零售商持续开展数据分析和应对操作。
相对成熟的互联网科技条件,使得零售业开拓了以零售价值链为基础的金融平台业务,形成零售业务与互联网金融业务两大协同发展业务领域。
拥有比其他传统行业,零售企业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拥有了更广泛的客户资源和交易信息、经营,清况等数据资源,并利用大数据等信息处理技术对上下游企业和消费者的开展信用评级,并以此作为拓展金融业务的依据。
二是从业务内容看,零售企业以满足供应商信用和客户需求为主要拓展方向,形成了与零售业务平台化相适应的多元化特色金融业务形式。
具体来说,零售平台业务在深化和创新过程中,对金融业务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特点,零售金融以满足供应商多样融资需求、降低资金成本、提升消费者财富能力和信用能力为主要发展方向,开发出高度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多元化、多层次、个性化金融产品,体现出零售企业在金融业务内容方面的多元性。
三是从运作过程看,零售企业依托电商平台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将产业链上各参与主体的产销匹配度高度提升,且零售企业本身逐渐摆脱对单一零售业务的过度依赖,转而以零售、物流、金融、数据服务等为经营内容的综合体,极大提升了生产效能和创造了大量的有效消费需求。
四是业务模式的高效性。零售企业金融业务以互联网为媒介,各项业务往来均主要通过线上进行,且通过技术和智能化实现大批量化、高频率、实时操作,整个金融业务的交易信息更加透明,交易成本得到降低。
不过蚂蚁金服、京东金融和苏宁金融的模式还是存在较大差异。
一是服务主体方面。蚂蚁金服属于零售业产融结合变革的最早尝试者和行业引领者,主要基于丰富多样化的支付场景来实现客户群体的不断扩大和资金的持续流入,并不断积累财富管理业务基础。蚂蚁金服的参与主体主要是在阿里平台淘宝网和天猫网的电商企业和个人消费者。
阿里财报显示,截至年3月,淘宝和天猫商城的移动月度活跃用户超7亿,同比增加1亿;年度活跃消费者达6.54亿,同比增长1.02亿;蚂蚁金服小微企业超万。
京东金融业务起步较晚,作为后起的互联网商业金融实践者,其主要通过扩充商城平台的产品类别吸引客流,早期业务集中于供应链金融和消费金融,然后才进入支付业务,并逐步拓展财富管理类业务。
京东金融的特点还在于通过金融技术密集运用,推动了金融产品的快速迭代,在短时间内京东金融做到了陆续推出一系列金融产品比如“京保贝”、“京小贷”、“动产融资”、“对公理财”、“跨境金融”等。
京东金融的参与主体相较蚂蚁金服有所增加,主要涉及电商企业、商业银行、中小企业、物流企业。此外,京东除提供交易平台,还自营物流业务,通过不断降低成本实现多环节盈利。
不过主要围绕京东生态圈的相关自营供应商,服务范围比较小;相比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业务,苏宁金融则起步比较晚,参与主体主要为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客户质量和数量都不如阿里金融和京东金融。
二是授信技术方面。中小企业贷款授信技术可分为财务报表型、资产保证型、信用评分型和关系型四种类型。其中前三种称为“硬信息”,第四种为“软信息"。
阿里金融偏重第三种类型,无论是其早期的诚信通,还是后续的微贷业务,均非常注重对客户资产负债状况等核心“硬信息”的收集和分析。阿里依靠其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建立电商企业财务报表与信用情况的数据库,运用相关信贷模型对企业的经营和信用进行评价。
三是融资额度方面。虽然蚂蚁金服、京东金融和苏宁金融均为小贷模式,但它们的融资额度区间还是有所不同。蚂蚁金服与京东金融单笔融资额最高均为万元,苏宁金融作为互联网金融领域的追逐者,单笔融资额最高可达万,相对较高的融资额度对客户产生了一定吸引力。
从融资对象、额度、频率、费用等多个维度,通过对比可知,阿里巴巴旗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拥有海量的用户。它拥有用户各类交易数据,能反映电商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信用水平。
京东虽然也有自己的支付平台京东钱包,但起步晚,在用户数、市场占有率、技术水平上都远远落后于支付宝。京东金融的主要融资对象是上游实力供应商,阿里瞄准客户则为自身平台网商。京东金融产品,从额度及频率看,单次融资额度相对较大,融资频率相对较低。
阿里供应链金融产品主要特点是小额、多次、快速、批量化,单次融资额度上来看较低,而其融资利率高于“京宝贝”和“京小贷”。四是运作优势方面。蚂蚁金服具有较长的网络金融经营历史,是京东价金融和苏宁金融的4倍以上,品牌优势和客户积累优势较突出。
同时阿里业务的国际化程度远高于京东金融和苏宁金融,无论是国内客户还是国际客户均远超过京东价金融和苏宁金融。
京东金融为后发优势,基于自身起步较晚且实力有限,则利用技术能力将产品、用户等平台要素资源向金融机构开放,将自身业务模式与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相结合来服务广大客户,以“一站式"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为竞争优势,向客户推出优质、普惠的金融产品。
苏宁金融则是线上业务平台和线下门店同时驱动的金融模式。此外,从运作基础来看,阿里金融具有支付宝和芝麻信用作为金融服务的强有力支撑,这些都是京东金融和苏宁金融短期内无法比拟的。
上述三种电商平台的金融模式具有不同特点及优势和风险,、适用于不同的行业。蚂蚁金服适合于风险较大、用户较为分散、原先信用体系不完善的传统行业,例如农产品行业;京东金融适合大型零售网络商,具备较强的信息处理能能力;苏宁适用范围较广,适合于不同类型企业在不同场景下的融资需求。
在科技革命背景下的商贸流通创新环境下,蚂蚁金服、京东金融和苏宁金融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为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不仅化解了当前我国部分中小企业的资金问题,而且完善提高了宏观货币*策的调控效率。
未来零售业产融结合的发展将更趋于智慧化和科技化方向发展,给企业和消费者带来更好地效率提升和全新的金融服务体验。
从产融结合的概念岀发,对产融结合的理论基础进行了介绍,通常认为产融结合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交易费用理论、价值链理论与内部化经济理论等。通过文献梳理认为,从不同角度可对产融结合模式作出不同划分。根据产融结合发起方向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由产而融和“由融而产”;
根据产融结合过程中的主导方不同,可分为“产业资本控制金融资本”与“金融资本控制产业资本”模式;根据融合媒介的不同,产融结合模式可划分为信用型、股权型和咨询服务型;根据产融结合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主体不同,可以分为*府主导型、银行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四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贸流通业不断发展,其与金融业的融合模式也在不断演进,主要有类金融模式、服务型模式、股权型模式和金控平台模式。
结语
在此基础上,基于零售业的商业模式分析框架,重点对蚂蚁金服、京东金融和苏宁金融的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金融业对商贸流通业的重要意义可见一斑。领域,并利用消费公司针对线上个人客户发展消费分期和贷款成为业务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