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永辉
对于金融科技的玩家们来讲,最近几年的日子并不好过。互联网金融的余波未平,金融科技的震荡又起。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看到是一个又一个玩家开始远去的背影。纵然是那些处于头部的玩家,同样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的风险。蚂蚁金服的上市被叫停,就是一个最为明确的例证。
分析其中的原因,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发现,仅仅只是将科技当成幌子,真实却从事金融的买卖,才是导致金融科技的玩家们一直被监管的原因所在。乍一看,金融科技的玩家从事金融的买卖并没有错,实质上,金融科技玩家们的本质决定了一旦他们从事金融的买卖,必然是一场收割流量的代名词。后来,金融科技玩家们的发展同样证明了这一点。以收割流量为主导的金融科技发展模式,要么是收割B端流量,要么是收割C端流量,全然放弃了回归实体,回归产业的使命。
仅仅只是以收割流量为主导的金融科技的发展必然是无法持续的,金融科技需要寻找新的出路,才能获得更加长久的发展。当收割流量的金融科技的发展模式开始被持续监管,蚂蚁金服们开始了一场寻找全新破局之道的新发展。
告别流量,蚂蚁金服们开始蜕变
事实上,但凡是诞生于互联网时代的金融新模式,必然会与流量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对于互联网玩家们来讲,面对收割流量的诱惑,他们是不愿意从规范自身,更不愿意从更加长远的角度来思考金融发展的新未来的。这是我们看到的互联网金融以及后来的金融科技必然会遭遇洗牌的根本原因。
经历了长期的监管,不断的洗牌之后,金融科技玩家开始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开始告别收割流量的「躺赚模式」,转而去选择以往他们连看都不愿意看的「脏活」、「累活」。当告别流量成为主流,蚂蚁金福门便开始了一场全新的蜕变。
蚂蚁金服们的商业模式开始蜕变。几乎所有的金融科技的玩家们都会说,借助互联网的手段,极大地提升了金融行业的运行效率。的确,互联网模式通过平台和中心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金融行业的效率,拉近了金融上下游之间的距离。然而,金融始终都不是以效率为衡量标准的,风险的管控,才是保证金融行业行稳致远的关键所在。
经典意义上的互联网模式难以在金融行业获得持续的发展,撮合和中介为主导的盈利模式必然需要调整,才能获得新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是,蚂蚁金服们的商业模式开始一场深度蜕变。归根到底,他们开始告别收割流量的发展模式,转而开始新的商业模式。
如果一定要为这场商业模式的蜕变找到一个注脚的话,回归金融的本质,无疑是一个主题词。何为金融的本质?我认为,金融的本质就是要安全,要服务实体,而非仅仅只是为了效率而放弃一切。因此,我们看到的这样一场商业模式的蜕变,其实是一场回归金融本质的蜕变。蚂蚁金服们不再以收割流量为盈利模式,而是开始以服务实体为盈利模式,一场新的发展由此开启。
蚂蚁金服们的内部元素开始蜕变。提及蚂蚁金服们,我们首先想到了是它们在互联网领域里的风生水起,呼风唤雨。说到底,他们是生于互联网时代,长于互联网时代的。作为一个与互联网有着密切联系的存在,蚂蚁金服们的内在元素自然与互联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蚂蚁金服们的内在技术,还是蚂蚁金服们的内在产品和服务,自始至终都投射着非常明显的互联网色彩。
当蚂蚁金服们的发展进入到全新的阶段,我们看到的是,一场全新的蜕变开始上演。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点就是它们的内部元素开始发生一场深度的蜕变。互联网为主导的内部元素开始被新技术为主导的内部元素所取代,传统金融为主导的内部元素开始被新金融为主导的内部元素所取代,便是一个最为直接的证明。
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始与金融的内部元素实现深度融合,从而给金融的内部元素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数字货币、数字金融、智慧金融为主导的新金融类型开始与新的产业和经济形态实现深度融合,从而给金融回归产业,回归实体找到了全新的注脚。
蚂蚁金服们的角色功能开始蜕变。如果一定要为之前的蚂蚁金服们的角色和功能找到一个注脚的话,平台和中心,其实是再合适不过的。在这个过程当中,蚂蚁金服们仅仅只是扮演撮合者和中介方的角色,他们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