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蚂蚁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学会划重点,其实一味追赶敏感期并无意
TUhjnbcbe - 2021/12/10 20:04:00

关于“敏感期“的理论的确也是众说纷纭,除了47个的说法,还有说19个、36个、31个的,到底哪个才是正版的“武林秘籍”?

孩子究竟有多少敏感期?

最初提出儿童敏感期理论的是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女士,在她的著作《童年的秘密》中真正划重点的敏感期,其实只有6个。

不仅如此,她还很慈祥的告诉我们:“不用急,敏感期的窗口长得很,敏感期并不是转瞬即逝,很多敏感期都长达几年。”

01秩序敏感期

孩子从出生起就喜欢生活在有秩序的环境中,一直持续到两岁。到18个月的时候,宝宝对事物出现的顺序、生活习惯、物品摆放上都会有近乎执拗的要求。

如果你不理解宝宝的秩序敏感期,可能就会纳闷:“孩子怎么这么‘矫情’呢?”就像一只难以揣测的小恶魔。

但如果你听说过秩序敏感期,就会在这些小闹剧中看出孩子的可爱之处,他们身上仿佛已经出现了小大人的影子,善于利用秩序敏感期帮孩子制定规则,孩子就会变成懂事讲理的天使宝宝。

02语言敏感期

从出生到六岁,孩子具有学习语言的天赋,只要暴露在正常的语言环境中,孩子就能对这种语言掌握得非常好而迅速。

在孩子的语言敏感期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大量接触语言,不管是我们平时的说话聊天,还是读绘本听歌谣,这些都会对孩子在敏感期的学习更有帮助。

03感官敏感期

孩子从出生起就通过五感来认识世界,他们被光线、色彩、声音吸引,通过大量的观察、自由的探索来吸收对世界的印象,发展自己的才智。

不要限制孩子的“探索心”,当她在家里安全的区域里这里摸摸那里爬爬,或是在自然界里开动自己的好奇心时,别因为会弄脏小手弄脏衣服而制止,多给她鼓励的笑容就好。

04细小事物敏感期

一岁以后,宝宝开始很多大人难以觉察的小东西产生浓烈的兴趣,比如自然界里的小蚂蚁,或者绘本上的某个小图案。

孩子们的眼睛和心都很简单纯粹,他们看事物没有那么强的功利心,不会就为了得到什么好处而去做一件事。眼前的这些小小的事物,就足够引起她们的兴趣了。

05动作敏感期

包括用小手探索世界和学会行走。孩子们看似任性的乱跑、乱跳、乱拿东西,都不是毫无目的的,他们在模仿大人的活动方式,学着使用和处理事务。

而从1-2岁时,孩子成功迈出第一步起,他们要不断的练习掌握平衡和迈动步伐,通过不断地行走、攀爬完善自己的能力。

对于特别精力旺盛的孩子,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安排帮他们“放电”的项目。

06社会规范敏感期

两岁半到三岁,孩子会慢慢脱离自我为中心,意识到自己是群体的一部分,对其他孩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开始以合作的形式和小伙伴玩耍。

这是一个学习社会规则和礼仪的好时机。他们可以这个期间开始学习怎么与他人合作共处,以及学习怎样规范自己的礼仪行为,而让自己变得更符合社会规则。

看到为孩子的成长划出的这六个重点,爸爸妈妈是不是大大的松了口气?

真正的敏感期,远不像传闻中那样如地雷阵般的密集,也无需每天贴墙上背一段,更不是错过几天就无法再来哦!

父母如何助力成长?

当孩子处于敏感期时,我们会感觉到他们对某件事情具有巨大的热情,好像永不疲倦的,孜孜不倦的去练习某种技能。

可以说,敏感期,是孩子学习的爆发期。

如果说,孩子平时的成长,像是在缓慢的爬坡一般,那么敏感期时的孩子,会经历一个飞速成长。

那咱们该怎么做,才能为孩子插上隐形的翅膀,让他们在敏感期时候飞的更快更高呢?

01放慢脚步,不给宝宝过多的干预

孩子的节奏常常很慢,他们经常在一些看似漫无目的的动作与观察中,发展着各种技能,咱们最需要做的就是,不打扰,放慢脚步,必要时把自己调成“静音”。

比如,每次当孩子蹲在地上观察蚂蚁搬家的时候,或者捡起地上落下的树叶的时候,爸爸妈妈尽量做到安静在旁不打扰,安然呵护她的“细小事物敏感期”;

当孩子学习走路的时候,热衷于上坡下坡的不断练习,也喜欢在楼梯上爬上爬下,那爸爸妈妈就放慢步调跟随,不以保护的名义过度干涉,“行走敏感期”也就这样过去了;

当孩子想抢过勺子想要自己吃饭的时候,或是拿起扫帚学着扫地的时候,爸爸妈妈也要放手鼓励她去模仿、去学习。相信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能够很好的利用自己的实践发展出智慧。

孩子的步调很慢,大人有时以为的帮忙,有时甚至对孩子来说,是在“帮倒忙”。

02对宝宝的兴趣因势利导

孩子敏感期到来的时候,会对某件事情表现出巨大的热情。而这种热情,只要我们用眼睛去看,用心去倾听,就能捕捉到。

如果孩子最初对画画兴趣的萌芽,是喜欢在用手在磁力画板或是沾着颜料在纸上不停的涂鸦,看到自己用小手画出的弯弯绕绕的线条也着迷不已。

这个阶段与其认定是“绘画敏感期”,不如看过是孩子对手的能力的运用。

手的运用,在一个孩子身上,可能表现为对画画的热情,在另一个孩子身上,也许表现为喜欢拧瓶盖子。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孩子若喜欢画画,就给她画笔;如果喜欢拧盖子,就给她大大小小的瓶子。

当我们对孩子的兴趣敏感,能真正听到和看到孩子的需求时,孩子就在会在敏感期收获更多。

03对孩子的行为“疏”而不“堵”

在秩序敏感期时,孩子有时候可能会看上去非常任性,但爸爸妈妈要知道,很多大人看来不可理喻的要求和行为,其实是孩子在建立内在的秩序感。

只要有着这份理解,对孩子秩序敏感期的行为,我们就会选择尽量去接纳。如果触碰了原则,需要采取行动,也多半是疏,而不是堵。

当孩子因为秩序破坏而哭闹的时候,就帮着Ta按照她习惯的方式重来一遍,实在不能重来的事,也会陪着她哭出来,允许她发泄完情绪,学会接纳已经不能改变的事实。

这样做并不是宠坏孩子,而是尊重孩子特殊时期独特的心理状态。而孩子的这些行为也不是任性和不讲道理,而是他们形成独立人格、和良好内心秩序的必经之路。

只有在孩子需要的时候,能够从父母身上获得足够的信任、力量与支持,以后才能更自信坚定地自己面对世界。

我们常常觉得孩子是“无知”的,想对孩子的行为横加干涉,但其实在孩子眼中,大人才是“无知”的,大人常常看不见生命的本质与世界丰富的细节。

而我们要做的,反而是从孩子的角度看孩子,从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让这个幼小的生命受到尊重。

而敏感期什么时候到来?或许也没那么绝对重要,因为它并不是一趟错过了就永远赶不上的列车,无需反复核对时刻、拼命追赶。

我们只需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放下大人的坚硬外壳和有色眼镜,俯身下来观察和理解孩子,顺应孩子不同时期的内在需求。

一味追赶敏感期并无意义,只有当我们有了“牵着小蜗牛去散步”的从容去陪伴孩子长大时,才不会错失孩子成长中的敏感期。

年间,形式在变,灵*不变

为儿童提供有教育意义的内外成长环境

TheSoulofMOTHERGOOSE

义乌谷斯妈妈早教中心

戳下面的原文阅读,更有料!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会划重点,其实一味追赶敏感期并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