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蚂蚁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新汽车到底有没有终局
TUhjnbcbe - 2021/7/27 0:42:00

撰文/马晓蕾编辑/钱亚光设计/赵昊然

这是一场关乎汽车企业生死存亡的哲学讨论。

在第十三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的第一天,有一个议题多少有些烧脑——“拥抱变化,新汽车终局如何被定义”。

参与该议题圆桌讨论的有:中科创达执行总裁武文光,博泰车联网创始人及董事长应宜伦,亿咖通科技首席幕僚官、副总裁周靖,未来黑科技总裁徐俊峰,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和设计创意学院双聘教授马钧,斑马智行CIO徐强。他们在SoCar产品战略咨询创始人、CEO张晓亮的主持下各抒己见,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与固态电池、激光雷达这些技术类的议题不同,这场探讨的更像是一个哲学问题。正如莎士比亚的名句“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几位嘉宾谈到的未来5-10年汽车企业的生与死,行业发展的变与不变,都是哲学上几个对立统一的基本概念。

重点主要落在了关键词“终局”上,与此次论坛的主题“先手”一样,终局也是一个围棋术语,对弈时一局终了,双方博弈胜负已分,一切成定局。而汽车的“局”远不止两方对弈,每个人作为局里的一方,是急流勇进还是明哲保身、是以不变应万变还是随波逐流,都面临着抉择。

汽车会不会有终局?这个问题的难度相当于人类社会有没有终点。武文光认为,汽车行业不应该有终局,在他看来,汽车产业链已经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产业网。网的发展变化则必然不会是线性的。车只是万物联网的一个节点,人的需求会不断地被加进来,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

周靖则采用了逆向思维,既然都在谈“拥抱变化”,他干脆反其道而行,从不变入手,着眼未来10到20年,不变的是用户的极致体验。汽车的发展历史,从马到车,再从车到马,一切都将返璞归真,回到了最初那个最让人自在的状态,这也许就是汽车的终局,也符合哲学上事物发展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应宜伦认为说终局太早、首先不要出局,保证自己在5-10年后还在这个局里,而不是被无情地踢出局。也有人认为汽车所谓的终局就是一个用户极致体验的状态。总是有人喜欢把今天的汽车与手机作类比,其实不然,手机的最优设计早已被乔布斯定义,而汽车的最优设计还远远没有到来。

他们吐槽了比尔·盖茨在年选择早早退休,将公司交予他人之手,是微软在后来输掉了移动互联网的罪魁祸首。也同时感叹了蒂姆·库克作为一个经理人是多么的不容易。一个汽车行业的哲学问题,几个有趣的灵*和天马行空的脑洞,他们聚在一起又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以下为议题访谈实录。

张晓亮(SoCar产品战略咨询创始人、CEO):我们每天都盼望着了解汽车终局是什么状态,我们不仅是开脑洞,本身也是这个行业的探索者、实践者;不仅是拥抱,本身也是这个变革的推动者。

前面4位已经做了演讲,基本上探讨了自己对终局的理解,一会再简单回顾一下,先把机会留给另外两位。先从C位周总开始,请您谈一下你对终局的理解,从底层思考逻辑判断终局是什么时候?在这个底层逻辑下汽车会变成什么样?行业会变成什么样?哪些结构会发生改变?

以产业网开“局”

周靖(亿咖通科技首席幕僚官、副总裁):这个话题比较大,大家都在谈拥抱变化。我们正好处在一个变化的时代,有3年、6年目标等等。所有人都在谈场景、谈未来,谈如何适应,去找到终局。我可能会逆向思考,我会思考未来10年、20年,什么是不变的。

上午听了主论坛,包括刚才马老师的分享,从马到车,再到马,说白了不变的是用户体验的极致化。从人的情感需求来说,是安全、便捷还有愉悦,本质上是信任的问题。

我个人觉得,从外延角度来说,人、车、生活应该是有机的融合,它是无缝的衔接,不管未来以什么样的技术手段来实现。今天听到了AR的功能、全景式的增强现实,最终是怎么给人们带来极致的体验,有什么样的技术可以实现、可以支持这样的一个产业的发展。

这是我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一个思考,我们要把握住不变,才能拥抱变化,在不变中追求掌握变化的能力。同时以终为始,引用亚马逊CEO贝索斯的一句名言:变化和创新来源于我们能够长时间忍受外界的不理解,甚至误解,能够把握一条主线,最后达到终局。这是我的一个思考。

张晓亮:这个我们是蛮有共识的,包括马老师,把体验作为这方面的一个尺子,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新闻,有各种新技术的出现,各种新变化,最终这把尺子要稳定下来,我们对未来的理解就会更明确一些。

武文光(中科创达执行总裁):一想到“终局”,我是蛮有压力的。我挑战一下晓亮,去年坐在这儿的时候,主持人问我产业链,问我产业链的位置。我想以后不再有产业链了,应该是产业网,我那天就提了个产业网。至于终局,我认为不应该存在终局,我们可能是对趋势的预判,这个曲线不一定是线性的,指数级的曲线上,我们判断自己在哪一个点、哪一个状态,可能会更有意义。

说一下我的判断趋势,这几年我在几个场合都在聊车的物理空间,它一定具有这个属性。刚才周总也说了,从A到B的空间,无论是载人载物,在速度的承载下,车的物理空间属性不会变化。

随着数据、网络、周围的设施,尤其是人对新奇的东西、减少能源投入和美的东西的不断追求,车本身变成万物互联的节点,在这个节点上,会把人的需求逐渐加进来,而人的需求又随着科技的变化,随着眼界的变化,会发生很大的调整,我觉得未来会越来越丰富多彩,做软件的空间会越来越大。

车的前年历程是物理、化学变化,后边二三十年主要是以电的变化为主,现在以信息的和软件变化为主。物理变化一般是线性的,化学变化可能会有一些增程式的,到信息化一定是爆炸式的,需求会越来越丰富,不可知的越来越多。

真的很难说将会是怎样的,人在不同场景下产生的创造力,和迸发出对新的东西的渴求欲是无限增加的。不管怎么样,实现这些要以硬件为基础,软件会给我们提供更大的舞台。

张晓亮:所以要在价值网络里面去找一些化学碰撞的机会。徐总前面说的是中期的局面,那么远期呢?

徐俊峰(未来黑科技创始人、CEO):长远期的不知道,真的不知道,但核心一定是越来越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汽车到底有没有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