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蚂蚁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60年前,26只杀人蜂逃出了实验室,结果
TUhjnbcbe - 2021/7/12 20:59:00
白癜风早期症状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541952.html

发现留学生活中的一万种可能:)

被誉为“童话大王”的郑渊洁曾写过一篇中篇小说,名为《杀人蚁》。文章中,主人公不慎将经过杂交的蚂蚁放出了玻璃瓶,最后引发了一场全世界范围内蚂蚁对人类的屠杀。

然而这种看似荒唐的情节,现在却真实地出现在了生活中。只不过,主人公不是蚂蚁,而是蜜蜂。

电影《杀人蜂》海报

近些年来,在南美洲,几乎每年都有因招惹上了蜜蜂而丧命的人。甚至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曾有人拍死了一只停在她手臂上的蜜蜂而惹怒蜂群的事件。这个人的面部和背部被蛰了至少几百次,医院中去世。

人们越来越惊恐地发现,原本不爱攻击人类的蜜蜂,正在以越来越高的频率袭击人类。人们将这些易怒并且极具攻击性的蜜蜂成为“杀人蜂”。目前,杀人蜂正以每年公里的速度“攻占”美洲,已经替代了将近九成的本土蜜蜂。

杀人蜂的大量繁殖和物种侵略,已经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不小的困扰,而这一切,都要从大半个世纪以前的一次实验说起。

上世纪50年代,巴西开始发展蜜蜂养殖业,想要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国民产业。但当时,巴西并没有本土蜜蜂,更多的是养蜂人们从欧洲引进的欧洲蜂。这种蜜蜂虽然能让人们吃到蜂蜜,但毕竟因为不完全适应巴西的气候,它们无法被大规模养殖。

为了培育出适应性和繁殖能力更强的蜂种,遗传学家科尔开始了研究。他需要引进优良的物种,同时避免物种入侵的问题。

经过筛选,科尔选择了非洲蜜蜂。这种生活在非洲大陆的蜜蜂是欧洲蜂的表亲,表面上看,它们的习性差别并不大,但前者有着更强的适应能力,无疑成为了巴西发展养殖业的首选。

但是刚把这些非洲蜜蜂带回来,科尔教授就发现有些不对……

最严重的问题就在于——非洲蜂,它们脾气太大了啊!在欧洲蜂身上毫无反应的操作,放到非洲蜂身上却可能引起它们大规模的骚动和攻击!

实验员们即使全副武装也免不了被蛰。

难道是因为刚刚搬家到巴西,这些蜜蜂不适应吗?并不!实际上,非洲蜂一直以来脾气都非常暴躁,这和它们原本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

非洲蜂的生存环境可以说十分恶劣了,一边有“平头哥”非洲蜜獾的猎食,一边又有着非洲象的追击。

以吃蜜蜂和蜂蜜文明的非洲蜜獾,总是能精准无误地发现非洲蜂的巢穴,并且暴力地将蜂蜜舔干净……

蜜蜂仅有的防御武器——蛰针根本无法对皮糙肉厚的蜜獾造成任何形式的物理伤害,于是非洲蜂只能疯狂地群起而攻之,杀敌一个,自损好几千。只有这样,才能蛰死蜜獾,而蛰死蜜獾是蜂群活下来的唯一方法。

这还不算。除了蜜獾之外,非洲大陆上还有食量庞大的象群——因为气候干燥,缺少食物的非洲象常常会简单粗暴地将蜜蜂筑巢的合欢树推到,采食树顶的嫩芽。而这对于蜂群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

在如此恶劣的生存条件下,非洲蜂变得对震动、噪音极其敏感。可以说是稍有风吹草动它们就恨不得倾巢出动,把入侵者蛰得满身包。并且,它们掌握了直接攻击动物要害的本事,直击眼镜,暴击率%。

然而,就是这样天性暴躁的非洲蜜蜂,在科尔教授的实验室里,出了岔子。

年10月,一名巴西当地的养蜂人发现蜂巢里的一个不知道干嘛用的装置似乎影响了工蜂的运动,而这可能会影响蜂群的整体效率。于是他自作主张,取下了这个装置……

而这个装置,是一个封闭器……

正常来讲,封闭器上孔洞的大小刚好能允许工蜂通过。这样是为了防止体型较大并且有繁殖能力的蜂后和雄蜂逃离并且和本地的欧洲蜜蜂交配。这下好了,养蜂人一个手贱,直接导致26只蜂后带着家眷逃亡了……

这些战斗力max的蜜蜂飞到野外后的经历可想而知——

它们十分自觉且自然地与当地蜜蜂杂交,并且由于基因上的强势,生下的小蜜蜂几乎带有非洲蜂的大部分特性,十分凶悍且易怒。

就这样,整个南美洲的蜜蜂开始逐渐“脱欧入非”,慢慢被“改造”成非洲蜂二代。

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我们提到的那一幕。

这些蜜蜂保留了祖先的生物性状,感官极其敏锐,30米开外的噪音和气味就能惹怒它们。通常它们会几千只蜜蜂一起出动,穷追不舍。即使被袭击者快速逃离,它们也会追击至少米,持续攻击一小时左右。

而这一切,都源于最初从实验室逃走的那26只蜜蜂。

这场世界级的事故简直可以被拍成电影。现在我们只能希望当地医疗有关部门拿出应对方法,避免更多无辜的人受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60年前,26只杀人蜂逃出了实验室,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