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的家教主张
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基层的组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补充,而且不可替代。新教育实验认为:新教育需要新父母;没有父母的发展,就没有孩子的成长;品德重于学问,状态大于方法;把童年还给孩子;无限相信孩子的发展潜力;让孩子有一样属于自己的东西;让读书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让日记伴随孩子成长。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起着奠基性的、终身性的作用。
新教育,新家校
大沙河镇中心小学庞恩华
新教育倡导家校共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大家都知道,对孩子一生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当然是习惯,而养成良好的习惯的最佳年龄是12岁之前,包括1-3岁的婴儿时期,4-6岁的幼儿时期,6-12岁的少年时期。幼儿与小学阶段在学校度过,有严格的学校教育导向与育人方式,可以说这两个在学校的时间学生的良好的习惯都能够得以养成。而我所要担心的就是1-3岁这个时期,以及小学阶段的不在学校的时间段。
1-3岁是孩子习惯养成的最重要的阶段。我今天看了一个这样的故事,说的是一对双胞胎刚一出生,父母无法照顾两个孩子,就把其中的一个送回了老家,有爷爷奶奶来照顾,另一个则有父母亲自抚养。这一对双胞胎长的几乎一模一样,性格也相仿。三年时间过去了,刚一出生的时候一模一样的双胞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城里跟着父母的那个,彬彬有礼,标准的普通话,大方的仪表。而那一个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在农村生活的那个,标准的家乡话,朴实憨厚的外表,肆无忌惮的表情。城里的那个柔弱中透漏着精明,农村的那个憨厚中流露出朴实。是什么让两个原本一模一样的孩子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是环境,更是习惯,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习惯养成。由此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有多么重要。
大家都听说过“5+2=0”的说法,也就是5天在学校养成的好习惯,星期回家2天,就能让教育回归原点。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当前家庭教育的缺失已到了不得不重视的地步了。我校就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一个六年级男孩,父母离异,判给了母亲,父亲从此不管不问,这个孩子跟随着母亲生活,虽然是单亲家庭还算能享受到母爱。可是母亲二婚之后,就再也不能照顾了,这个孩子只有跟随着外婆生活,本来就够可怜的了。可是舅舅家有了孩子后,外婆只能去舅舅家照顾亲孙子,而我们的这个孩子一个人在家生活,自己做饭,晚上一个人在家,大家想想,对这个孩子来说还有什么幸福和快乐?他自己做饭的时候也许是双眼满含泪水,他晚上一个人躺在床上的时候,除了孤独和寂寞,还会有丝丝怨恨吧!也许“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也许“自古将相出寒门”,但几率太小太小。现在的社会缤纷复杂,不良诱惑太多,自制力一放松或者我们的学校教育一忽略,这个孩子就会堕入万劫不复的地步。姚庄小学六年级还有这个一个孩子,她每天无时无刻不跟随着校长身边,经常嘴里反复着一句话“活着没有什么意思,还不如自杀呢,校长你能陪我说说话吗?”前后两届校长都挺担心,更挺努力地去和她沟通,王海艳校长经常说“我每天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