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九点,为你讲述CEO的故事
第期
△李昌利:用余生做一个好的领路人
一副眼镜,由两个镜片、一个镜架、几颗螺丝组成。结构虽然简单,却是人们更好观察世界的“良药”。
在“半医半商”的眼镜行业里,能够把店持续经营下去,需要的是一颗虔诚的心。
13岁辍学,从农村少年成为百余家眼镜店老板。李昌利和他的亿超眼镜,走过十余载风雨,在眼镜行业的创业大道上,留下了一串串深刻的脚印。
他的创业故事,不是一个响亮的江湖传说,但其中蕴含的草根精神和智慧,却值得默默回味。
△亿超眼镜CEO李昌利
01
成长“辛酸”史
两个书柜,一张办公桌,一把椅子,一盆盆栽,简单的东西组成了李昌利的办公室。从小吃够了苦头的他,依然有着质朴的气息。
年,李昌利出生在浙江台州的一个农家。家里八口人,全凭父亲挣公分养活。“一年里,三个月都得靠借粮食维持生活。”年底分的粮,还清了债,留给自家的,已经撑不到下一年,又得继续借。
这样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活下去,比一切都重要。为了帮助家里减轻负担,李昌利早在13岁就辍学了。
他开始和同龄人一起捞螺蛳赚钱,左手拎着一个篮子,右手拿着一个网兜,走十几里的路去河边。在河水湍急的地段,沉积着更多没人敢捞的螺蛳,为了2分钱一斤的螺蛳,年幼的李昌利好几次险些丧命!
不甘心这样低价值的劳动,李昌利开始探寻其他的门路。江浙一带商人层出不穷,跟当地浓厚的帮带精神有密切关系。16岁那年,李昌利有机会跟着哥哥沿村卖眼镜。
△亿超眼镜产品图
生于台州的李昌利对眼镜认知有天然的优势。这个和温州紧邻的地级城市,虽然不被人熟知,却有着和温州一样浓厚的商业氛围。每年,台州生产的多种商品,销往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这里是中国一大眼镜生产基地。
80年代的眼镜商人按照本金的富裕程度被分成了好几类。最富裕的商人,用木板挂着眼镜在固定的地方进行贩卖,稍微次一点的,则在街上摆一个地摊。像李昌利这样最寒碜的,只能背上背着一包眼镜,再在胸前挂几副,沿着村庄一路叫卖。
“用现在的话讲,就应该叫做移动O2O了。”他打趣地讲述着第一次卖眼镜的经历。
蜿蜒的小路,延伸进了村庄,李昌利和哥哥去往了不同的路线。他边走边吆喝,“卖眼镜咯!卖眼镜咯!”,16岁的少年,怯生生的声音在空旷的村庄上回响着,没想到几只乡村恶犬闻声而来,一个劲儿地冲着他狂吼着。人生地不熟的李昌利被吓坏了,没卖出一副眼镜,只得草草收场。
虽然这一次的遭遇有点儿狼狈,但却注定将是李昌利眼镜事业上的一个起点。
02
一页报纸带来的商机
虽然卖眼镜没了下文,但李昌利逐渐进入了生意上的“升级”,他先后开过“人货两用”的拖拉机、承包过商场卖义乌小商品、也摆摊卖过旅游鞋……不断的思考和实践锻炼了他的商业能力,也让他从一个青涩的少年,变成了一个成熟的青年。
在商场兢兢业业的三十多年,李昌利身上找不着商人的精明,反而多了几分悠闲自得,“别人觉得我比较佛系”,他语气平和近人,但这些并不妨碍他是一个极具商业洞察力的人。
△亿超眼镜为航天工作者配镜
年到年期间,中国互联网迎来了萌芽时期。刘强东在中关村创办了京东公司,随后马云用仅有的50万元创办了阿里巴巴,图书网络销售的当当网也成立……这一时期,中国互联网最具影响力的公司都已经出现,未来的世界正悄然发生着改变。
当互联网浪潮来临时,更多的人是后知后觉的,但总有一部分人能抓住机遇。年,生意上的跌落让李昌利感到茫然,他在想办法打破僵局。“我跟别人的娱乐方式不太一样,抽烟、喝酒、打麻将我都不会,我就喜欢读点书,接触一些新鲜的东西。”
报纸上频繁出现的“互联网”一词,很快引起了李昌利的注意。他的直觉告诉他:互联网一定会改变未来商业的游戏规则!跟少部分喜欢探索世界的人一样,他买了一台电脑,自己先“玩”起来了,“那时候还是很超前的哦。”他一脸笑意。
小学还没毕业的他,为了练习打字,将汉语拼音的a、b、c与键盘上的A、B、C互相对应,贴在墙上反复练习。甚至,他那时候还报了学习班,已经会进行网页设计了。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让李昌利思考着将传统的零售转移到网上来。最终他选择了他熟悉的眼镜行业。
5年,李昌利成立了杭州亿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开始自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