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几天,要说新闻舆论的最大热点,国外,当属美国总统大选;国内,则是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集团在内地和香港两地同时上市被紧急叫停。
一夜之间,马云的世界变了天。
在被中国人民银行等四大机构监管约谈后,上交所宣布暂缓蚂蚁集团上市。
作为中国企业的独角兽之王,蚂蚁金服一旦上市,马云有望登顶世界首富。就在上个月的上海外滩金融峰会上,马云好好给银行和监管部门“上了一课”。
公开炮轰传统银行是“当铺思维”,批评监管会没有作为只会发文件,怒喷中国金融压根就没有“系统”。
一向谨慎的马云,是不能自持,走错一步?还是故意为之,挟资本以令天下?
马云的底气来自哪里?
当你只见马云的时候,不要忘记他身后的人。
2、
最近几天,关于马云与蚂蚁集团,就像在舆论场坐上了“过山车”,剧情在几日内反转。
11月4日一早,蚂蚁集团公告退回香港公开发售的申请股款的安排。对于港股,打新资金将分两批退回,不计利息。
对于A股打新资金退款安排,蚂蚁集团尚未公布详情。按新《证券法》规定,退回打新资金需付利息。
既然蚂蚁已经做出了退款的安排,表明这件事非常严重,严重到还能不能顺利上市的问题。至少,目前宣称的推迟上市,绝对不会是推迟几周或数月。
待蚂蚁集团重启再次上市申请的一整套程序,没有半年至一年以上的时间,是完成不了的。
一年后,这个世界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
3、
11月3日晚间,就在资本市场已经准备好迎来一次“全球最大IPO”时,却突然传出消息:蚂蚁集团暂缓IPO,连彩排现场都安排好了的蚂蚁上市,被无限期的搁置下来。
之前,蚂蚁集团此次IPO金额将有可能达到亿美元(约亿人民币),上市后其市值有可能超过2万亿人民币。
在设定其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发行价之后,蚂蚁集团有望超过石油巨头沙特阿美在年募集的亿美元,成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上市。
想想是多么的有钱!但是钱多了未必是好事。
在申报上市时蚂蚁集团可谓“火箭速度”,今年8月25日,蚂蚁向上交所提交了信息披露文件,9月18日首发上会,当时预测是,蚂蚁集团可能会在10月20日前后上市。
这个速度,显然是有高手在操盘,否则,能够在两个月做到提交批准的,也只有马云和他背后的人了。
但就在蚂蚁即将上市前夕的10月24日,其实际控制人之一、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却罕见地高调评论监管者,虽然被鼓誉为创新,但因为金融部太发达的社会里,大多数群众并不太清楚蚂蚁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
4、
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聪明睿智如马云,还是捅了马蜂窝。此后,来自金融领域的批评文章一篇接一篇。
这一次,群众并没有走到马云这一面,被金融普及的愤怒群众手持菜叶子纷纷掷向了曾经的互联网教父马云先生。
屋漏偏逢连夜雨,雷声之后是冰雹。
11月2日,证监会发布消息: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了监管约谈。
约谈,看上并非严厉处罚,但并不是一个轻松的事,因为一环套一环,环环必不可少。
果然在第二天的11月3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决定,暂缓蚂蚁集团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
11月4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在就蚂蚁集团暂缓上市召开新闻发布会:
蚂蚁集团暂缓科创板上市是上交所依法依规做出的决定。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约谈和近期金融科技监管环境的变化,可能对蚂蚁集团业务结构和盈利模式产生重大影响,属于上市前发生的重大事项。
避免蚂蚁集团在监管政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仓促上市,是对投资者和市场负责任的做法,体现了敬畏市场、敬畏法治的精神。相信这一决定将有利于资本市场长远发展,有利于增强境内外投资者的信任和信心。
5、
这一次,很多年在股市都没有赚到钱的群众,因为借呗花呗得知互联网金融科技而受伤群众是愤怒了,马云陷入了汪洋大海的声讨中。
蚂蚁集团到底有什么问题?其实也很简单,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郭武平撰文指出:
第一,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合作中,资金大部分来源于金融机构,但是金融科技公司利用寡头垄断地位,收取过高费用,增加了金融消费者成本。
在对个人和小微企业的联合贷款中,90%以上的资金来源于银行业,有的高达98%以上,金融科技公司利用导客引流的优势,直接收取的费用占客户融资综合成本的1/3左右,加上代销或其他过度增信产品等收取的费用,往往高达2/3。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这些乱象的本质是将本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数据,变成部分公司谋取自身利益、向消费者收取高额服务费的资本。
第二,蚂蚁集团旗下重要产品花呗与银行信用卡业务基本相同,但分期手续费高于银行,与其普惠金融理念不符,实际上是“普而不惠”,倡议人们提前消费,造成穷着越穷,富者越富。
6、
按照小北财经的理解:
1、互联网是实时的,无时空限制,非常方便的放大交易的时域(二十四小时开门)、频域(无限次数)和地域(全球范围),把之前可能存在的局域风险,指数级的放大了无界般的风险。
2、互联网的媒体属性会明显刺激消费,且越来越倾向于价格的不透明与产品的非标。网速有多快,钱的流动就有多快。这实际上是最大的可能的风险。看看前几年的P2P雷的威力,就知道了。
在马云被按在地上摩擦之后,无论是朋友圈在还是新媒体,很多都在批评教育马云不会说话、膨胀了,或者喝多了。也有人指责蚂蚁金服放贷,割小商户的韭菜,坑害了超前消费的年轻人。
让我们重温一下之前另一位马总对蚂蚁上市的点评:金融是拼谁的命长,而不是谁短期跑得快。
马保国年的蚂蚁上市,马云可能和他本家马保国一样,最后留下了一地段子。
马云先生这次,会跌下神坛吗?留言区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