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时候,老师经常会要求学生以“回家路上”的所见所闻为题,写一篇作文。有的学生就会犯难了,因为学校与他家的距离不足千米,坐校车五分钟之内就到家了,对于思维还不够发达的小学生们来说,这么短距离短时间的“回家路上”,能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感呢?
汪国真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更何况是这么短的一段路呢,也难怪难倒了很多小学生。
那么,遇到这种情况,这类作文该怎么写呢?有知名教育专家就给小朋友们提出了一下几点指导建议。
第一步,大自然观察法。之所以学生们在短暂的回家路上没有发现什么所见所闻,是因为学生们的写作思路没有打开,往往局限于写遇到了什么人,看到了什么事情,而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影响,短暂路途中能够遇到的人和事也是有限的。因此,学生的写作思路应该着眼于那些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事物上——大自然。
大自然是一个永恒的主体,比如山、水、日、月、风、雨、树木、花鸟、昆虫等等,它们不会因为时间很短而来不及观察,也不会因为路途很近而与你擦肩而过,所以将写作对象聚焦于这些风景上,细心观察它们的特点,你将拥有源源不断的写作灵感。
知名作家陈晓辉老师尤其擅长引导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他曾经这样写过与一只蚂蚁的邂逅:“一只带着翅膀的蚂蚁倏然飞到书本上,先是安静观察,再是开始四处爬行。我惊喜,这样不经然间与一只蚂蚁相遇,多好。把书本悄悄放置一边,眼神注视着它,与它对话,像久违的朋友。许是时间久了,它想离开,爬行的速度开始快起来了。我伸出手,让它爬至我的掌心,然后把手放回草丛,让它回归自然。”
短短一段话,没有过多的修饰,就只是观察一只邂逅的蚂蚁,然后将它放回自然,表现出的意趣却让人回味无穷。
所以,细心观察大自然里的点点滴滴,你会发现更多充满意趣的事物。当你细心观察了之后,如何将自己的观察写进作文里呢?这就需要运用下面这种方法了。
第二步,以简笔画的方式描写。当你观察之后,脑袋里想象一下,如果让你把观察的对象以简笔画的方式画出来,你该怎么画?而这里并不是让你真正画下来,而是让你用文字描写出来。比如回家路上你捡到一片树叶,通过观察,你可以这样来“画”:“这是一片绿色的叶子,形状是椭圆形的,椭圆的边缘有齿。叶子中间有一条粗的茎干,在它的两旁均匀分布着两排细小的叶脉,每一条叶脉从茎干向叶子边缘延伸过去。”这样描写下来就会表现得很具体。当然了,仅仅是这样是不够的,还需要下一步的点缀。
第三步,适当地添加修辞手法。纯粹的描写只是突出写作的对象,而要让写作对象更加丰满,则需要适当地添加修辞手法。比如上面的树叶,可以这样来添加:“这是一片绿色的叶子,形状是椭圆形的,椭圆的边缘有齿,仿佛锯子一样。叶子中间有一条粗的茎干,在它的两旁均匀分布着两排细小的叶脉,每一条叶脉从茎干向叶子边缘延伸过去,就像人的手掌。”简单修辞过后,虽然让描写的对象更丰富了一点,但是描写最终是需要赋予意义的,没有意义的描写是无价值的。所以最后需要挖掘出描写对象的意义,那么如何挖掘事情的意义呢?这就需要下一步的思考了。
第四步,升华主题。升华主题要根据我们前面的描写以及修辞来确定,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比如这片树叶,它的形状像锯子,但是比不上锯子般锋利,它的脉络像手掌,但是比不上手掌那么有力。它仅仅只是一片落叶,但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它是千千万万落叶中的一片,它们牺牲自己滋养了树木,让大地得以生生不息,这种力量更加伟大。
这就是从一片小小的树叶加以观察思考之后得到的写作思路,这片树叶随处可见,不会因为时间短、路途近而没有机会去观察它。这仅仅只是一个例子,在大自然中,类似于树叶的事物还有很多,只要学生们擦亮自己的眼睛,就会发现生活处处皆是写作素材,处处皆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