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IT创事记祁萌
如今,在中国用户看来,指纹识别、刷脸,甚至声纹、虹膜等先进的识别认证方式,已经不再是那么令人惊艳的“黑科技”了——“生物识别认证”在中国已实现了广泛的应用普及。这种全球领先的应用规模优势,也使得中国在该领域的标准化探索,成为了ISO国际标准制定的主要参考。
日前,在挪威约维克召开的“ISO/IECJTC1SC27(信息安全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会议”上,23国代表投票支持由来自中国的互联网企业“蚂蚁金服”牵头推动的ISO/IEC《移动设备生物特征识别身份认证安全要求》,无国家反对。
这是中国TOP互联网企业在生物识别认证领域首次牵头制定ISO国际标准,同时也填补了在该领域国际标准的空白。
由“蚂蚁金服”牵头推动的这一ISO国际标准,涉及了大众熟悉的指纹和人脸识别等身份认证技术——因广泛应用在如手机等终端的登录权限和移动支付领域,而在过去几年的市场应用中迅速普及。中国庞大的移动用户群体为相关技术在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
这项标准一旦制定完成,将成为行业内通行的国际标准,深刻影响全球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包括推动产业有序高效运行、促进产业内各类角色的合作等,尤其是将提升全球生物特征识别及身份认证的安全水平。
填补国际标准空白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简称ISO,是全球性的非政府组织,通过促进标准化发展,服务于商品和服务的国际交换。在一定意义上,它是全球科学技术合作与博弈的最高舞台。
我们今天的生活早已离不开ISO标准,通过它制定的国际标准就像一根指挥棒,指挥着全球相关产业有序和高效运作。
然而,针对移动设备上生物特征识别和身份认证的安全,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没有统一标准。由蚂蚁金服牵头制定的这项国际标准,将会给全球生物识别认证产业带来多重积极的影响:
首先,该标准的制定将规范生物特征识别及身份认证产业的发展。
通过国际标准的制定,可以进一步促进包括中国在内各国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明确产业中所涉及到的相关角色的产品定位、安全要求和产品准入资质等,是确保生物特征识别及身份认证产业安全、有序运行的重要手段。
其次,该标准的制定将在新的水平上促进产业内分工合作。
产业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制定合理、统一的标准,有利于促进产业生态链的开放合作。生物特征识别身份认证领域确立国际标准,不仅可以降低产业发展边际成本,还能吸引更多企业不断加入,形成正向反馈的良性发展机制;同时,通过产业链内各角色的合作互补,形成覆盖生物特征识别和身份认证产业内全链条的整体技术安全解决方案,并最终提升整个产业及产品、服务的用户体验和安全水平。
更重要的是,该标准的制定将提升中国生物特征识别身份认证产业的影响力。通过参与这项国际标准的制定,中国的行业企业可以充分考虑并提前布局,鼓励在更广阔的范围内采用甚至推广国内的技术、算法、解决方案等,从而提升相关产业“走出去”的能力。
“平衡的艺术”:基于技术?还是立足安全?
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广泛的适配,任何一条ISO标准的制定都要经历严苛的流程——从初步立项时,就必须通过各国代表投票同意;之后才能分配ISO标准编号并继续标准的后续研制进程。
《移动设备生物特征识别身份认证安全要求》在立项之初,并非一帆风顺;事实上,甚至遭受到了不小的阻力。主要的反对意见来自“SC37”——ISO中专注于生物特征识别标准建设的分技术委会。
由于提案直接关涉生物识别,SC37的专家认为,它理所应当在SC37下立项,而不是立项于SC27之下。后者是ISO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