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积累下来的文明成果,积淀在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正因如此,中国菜在世界上是种类最多、烹饪工艺最复杂、名称最丰富多样的。
有一些中国菜的名称,也能反映出中华文明的特点,有一种含蓄之美,人们看到一道菜的名字,所能想象出的这道菜的食材和口味,与菜名实指的成品菜,有着非常大的差别,比如蚂蚁上树、佛跳墙这些菜名,如果没有吃过,根本想象不出它实际的味道和口感。
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卤煮火烧,乍一看这道菜名,你以为这是一道什么样的菜?是一种烧饼?是火烧夹卤肉?把它的名字拆开看,火烧北方人一定不会陌生,大街上经常能看见,有些火烧是带馅料的,比如牛肉馅,三鲜馅,还有些地区,说火烧和烧饼是一个意思,就是发面饼,外面有芝麻增加风味。
卤煮字面上是个动词,没有说卤什么煮什么,但是在北京周边一带,卤煮特指卤猪肉,包括猪下水。由此可知,卤煮火烧这道菜应该是分成两部分的,卤肉和火烧,那么它们是怎么组合到一起,成为一道菜呢?
卤煮火烧过去是贫穷人民的一道家常菜,清朝末年,贫穷人民每天结束了辛苦的劳动,把一些价格比较便宜的猪肉、猪下水,加入多种中草药,用大锅熬煮,煮到肉烂汤浓盛在碗里,泡上刚出炉的火烧,就是劳苦大众的美味一餐。卤煮火烧用简单的食材,简便的烹饪方法,成就了不平凡的美食,并且中草药的加入,还让这道菜具有滋补作用,深受广大人民喜爱。
虽然卤煮火烧曾经是劳苦人民的家常菜,但是究其起源,卤煮火烧其实源于紫禁城,是一道宫廷名菜,后来才走出宫墙,传到民间。说到卤煮火烧的发明,要从乾隆时期说起。一次乾隆皇帝巡视南方时,下榻在扬州官员陈元龙的府宅,陈府上有一个叫做张东官的厨子,乾隆吃了他做的菜非常喜爱,因此乾隆把张东官带进了宫中。
张东官到了皇宫,他发现乾隆喜欢重口味,所以就用猪的五花肉加上各种香料,制作出一道肉菜,乾隆皇帝吃过非常喜爱,就把这道菜保留在御膳菜单之中,因为张东官来自苏州,就把这道肉菜叫做“苏造肉”。后来宫廷菜渐渐传到民间,因为烹饪苏造肉必须用上好的五花肉,一般百姓吃不起,清末光绪年间,一个卖肉的商贩,用猪下水替代五花肉,而且加入火烧这一主食,就形成了卤煮火烧这一道北京名菜。
今天的卤煮火烧,已经是老北京人最喜爱的美食,市面上也产生了很多有名的卤煮火烧品牌,对于来到北京的游客来说,卤煮火烧和北京烤鸭、北京炸酱面一样,是必点的菜品之一,说到这里你是不是也想要尝一尝卤煮火烧的味道呢,文章小编会给大家介绍卤煮火烧的详细做法,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