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脱色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06078.html年8月20号,山东省寿光市羊口镇南宅科村附近的大堤决堤,自此,山东寿光洪水便成了全国人民最揪心的事情之一。
8月17日天气预报预计“温比亚”台风降水量为40—70mm,但实际降水量远超预报降水量,大量降水致使三水库水位上涨过快,逼近警戒水位,为确保水库安全,依据国家省市相关规定,决定向下游泄洪。此次泄洪,导致部分县市区和乡镇发生了灾情,大量农田、城区发生了严重内涝,经济作物、农作物以及养殖业纷纷受灾,造成部分水利工程、房屋、道路和桥梁等损坏及人员伤亡。
此次天气预报对降水量估算的值与实际降水量相差太多,也间接地导致村民们无法在灾难来临前及时地将家里贵重物品做更好的转移,很多村民哽咽着感慨道:“一辈子攒的东西都没了……”
说到台风,不禁想到诗人苏轼因为惧怕台风,仅一晚就搬了九次床铺,一直到三天后台风走了才安心,为了这件事他还写了一首诗:
《飓风赋》
少焉,排户破牖,殒瓦擗屋。
礧击巨石,揉拔乔木。
势翻渤澥,响振坤轴。
疑屏翳之赫怒,执阳侯而将戮。
鼓千尺之涛澜,襄百仞之陵谷。
吞泥沙于一卷,落崩崖于再触。
列万马而并骛,会千车而争逐。
虎豹慑骇,鲸鲵犇蹙。
类钜鹿之战,殷声呼之动地;
似昆阳之役,举百万于一覆。
予亦为之股栗毛耸,索气侧足。
夜拊榻而九徙,昼命龟而三卜。
盖三日而后息也。
古代人称台风为“飓”。南朝刘宋时期沈怀远在《南越志》中记载:“熙安多飓风,飓者,四方之风也;一曰惧风,言怖惧也,常以六七月兴。”而远在殷代,就已经有了四方风名,《吕氏春秋有始览》中已有关于“八风”的记载。根据唐代的《乙巳[sì]占》记载,当时就把风力分了级,从一级动叶,二级鸣条,三级摇枝,四级堕叶,到五级折小枝,六级折大枝,七级折木飞砂石或伐木,再到八级拔木树和根。你以为只有八级?以古人的聪慧,当然不能放过霸王级的十级了,所以就有了后面的狂风和飓风。
那么,古时候没有天气预报,聪明的古人又是如何预测台风的呢?
其实,他们是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来预测台风的。
《岭南异物志》中记录到当飓风或台风来临前,会有一种特别的风先出来造势,这就是“炼风”,也就是风暴来临前的微弱之风。唐朝郑熊撰写的《番禺杂记》中也有对“炼风”的记载:“飓风将发,有微风细雨,先缓后急,谓之炼风。”沿海地区的人民若能感知到“炼风”,便知道台风要来了。
比如“一斗东风三斗雨”、“六月北风,水浸鸡笼”等谚语一直流传至今,其中“三斗雨”、“水浸鸡笼”都是指台风雨。海边渔民们总结道,出现西、北、东三个方位的风向,且要持续半天到一天以上时,就成为台风来临的预兆,谚语“东风转北,搓绳缚屋”也是这个意思。
除了会观察风向之外,古人还善于借助海洋生物的异常现象来预测台风。
由于台风的风浪会驱使一些浮游生物,如夜光虫、角藻、磷虾等趋集近海,这些浮游生物中有一些甚至会发光,它们在台风来临前的两到三天上浮到海水表层,远方的渔民当看到这种“海火”或“浮海灯”时,便知道这就是台风的信号了。
另外,人耳听不到感受不到的低频风暴也是台风将至的信号。海中的鱼虾在这方面比人类要敏感的多,再加上气压下降,海水中含氧量变少,它们感知后便会四散乱窜,开始上浮,人们便知,台风要来了。
古时候的人类,虽然没有现在的天文气象台来预知天气,但是每个人都懂一些天气常识,他们通过观察云的走向、颜色以及动物们的反应等总结出了诸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云彩往南大雨连连,云彩往东一阵风……”、“天上钩钩云地上水淋淋”、“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等诸多谚语,这些谚语也一直沿用至今。
因为台风过境时常常带来狂风暴雨天气,所以才引发了这次山东寿光洪水事件,对村民们带来的损失一时之间难以估量,希望南宅科村的村民们能够早日走出阴霾重建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