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边吃饭,一边玩耍;动画片看了一集又一集;
早上你争分夺秒,他却总是在磨磨蹭蹭,穿衣服,洗脸,刷牙,仿佛要一个世纪那么长……
在游乐园玩的时候,孩子常常会玩得不想回家,任你怎么催促;
睡觉的时候,各种折腾,一会要喝水,一会要尿尿,一会又要讲故事,老母亲困得眼睛都睁不开,他就是不睡;
总之,时间在孩子的脑子里,压根就没有概念。
老母亲除了抓狂之外,怎么能把这个抽象的时间概念变得具体一些?让娃能接受呢?
在培养孩子的时间概念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娃对时间的认知规律。
3岁以前,对孩子来讲,时间是个非常抽象的概念。
3岁之后,孩子的脑子里才对时间有了一个大致的概念,这时候他才对上午、下午和晚上这些时间段有了最初的意识。
4--5岁左右,才会认识时钟。
通常在小学之后,才能看懂时钟,才有了管理时间的初步概念。
那对于学龄前的孩子,该怎么让孩子对抽象的时间的有概念呢?聪明的妈妈,会请这“三个小朋友”来帮忙。
找时间绘本来帮忙
因为时间的概念很抽象,想让孩子具体了解,可以通过一些绘本,从图片和故事来建立对时间的概念。
《托马斯和朋友时间管理互动读本》可以让孩子在妙趣横生的精彩故事中感受时间的流逝,形式多样的亲子游戏还可以让孩子认识日历和四季,了解“昨天、今天、明天”,“准时、提前、迟到”等有关时间的基本知识,同时学会管理时间的十个好方法。
《我的一天》可以让孩子了解早上、下午、晚上、深夜这四个时段,不同角色的人的生活。
《钟表山的嘀嘀和嗒嗒》是一部充满童趣,同时又将时间知识巧妙地安排金故事中,让孩子对钟表有了更多的直观认识和了解。
关于这方面的绘本有很多,宝妈可以从绘本入手,既跟孩子共度了亲子时间,又给孩子普及了时间概念。
找动画片来帮忙
孩子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如果觉得绘本还是不够具体,比绘本更直接的就是动画片。
《瑞奇宝宝》是一部风靡国际的启蒙早教动画片,第三季中有一集是做计划,幼儿园的小朋友不想睡觉只想着玩,其实玩到最后已经困得都睡着了。最后通过拼图完成一天的计划内容,按照顺序进行、按照步骤进行,游戏时间也很快乐,午睡过后,精力充沛又开始了下午的活动。
通过对比计划做事和不按照计划做事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教育小朋友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按照计划完成一天的生活内容。
找饼图来帮忙
孩子对时间没有概念,我们还可以跟孩子一起画个饼图,用不同的颜色代表孩子吃饭、看动画、刷牙、洗脸的时间,协助孩子在上面记录每天的主要活动都花了多少时间,需要的时间多的,那块颜色的扇形就画大一些。这样孩子就能直观地看到哪些事情花的时间长、哪些用时短,对时间也就有了一些认识。
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对做每件事用了多少时间,有了大致认识。什么事情该花的时间长,什么事情该用的时间短,孩子会一目了然。
在时间上可以让孩子自己做主,让他规划自己的一天,做时间的主人。体验一天的计划安排制定,从而明白时间的重要性。
其实有些时候,不是孩子太没有时间观念,只是需要家长再多一些耐心和方法。不是让他们跟上我们的步伐,而是我们要耐心的等他们一下,牵着这只小蜗牛慢慢去散步。
面对孩子,需要我们更多的耐心和陪伴。
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希望,孩子一切慢慢来,体验一树一草一花的乐趣;当孩子真的慢慢走的时候又开始嫌弃孩子的拖拖拉拉;
我们一边暗暗发誓要静待花开;一边又要求孩子你快一点,再慢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我们一边提醒自己别和其他孩子去比较;又忍不住说,你看人家的孩子已经怎样怎样了。
我们到底要什么?又希望孩子成为什么?
我们真的让那么小的孩子就觉得自己”拖拖拉拉“吗?
恐怕每位父母都不忍给孩子灌输这样的思想,但我们又因为孩子的”拖拉“,把自己的情绪宣泄到孩子身上,时常上演“河东狮吼”,吼完孩子又陷入自责的怪圈。
我们自己本身就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全都展现给孩子,让还很简单的他们,如何去理解这个世界?
成年人的世界,孩子看不懂,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吧。
当你再面对孩子急不可耐时,就读一读《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能陪着孩子慢一些就不要走太快,因为在孩子眼里一只小蚂蚁就是一个有趣的世界,一朵花就是一个灿烂的春天,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感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