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17th,
来源
白诗诗(baishishi)
作者|白诗诗
推荐者
三好研究所
大家好啊,这里是三好研究所。
时间飞逝时,我只想用一个字来表达我对时间的心情----“哎”。你看,一个”哎“字,多么凝练的表达了我对时间的体会。什么体会呢,让我们复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他说时间“匆匆”,当日子不知不觉溜走的时候,他“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每次和太阳说再见,他“掩着面叹息”。用我的话说,“时间不知不觉飞走,而且一日飞得比一日快,低头抬头就是一个日夜,眼睛一闭一睁,又是一天过去了”。当时光飞逝,我只想跺脚,怎么过得那么快!当然只知道急躁是没有用的。那该怎么办?以前总觉“时间管理”是噱头,但是现在感觉不一样了,已经能够深切的体会到:如果你不管理自己的时间,你的时间就会不管你。下面分享一些观点。从现象上来看,时间浪费有两种:(1)显性浪费(2)隐性浪费1.什么是时间的显性浪费?就是能够直观辨别的浪费方式,最主要的因素莫过于缺乏目标、丢失目标,以及时间陷进所造成的时间浪费。缺乏目标:缺乏目标,特像疫情期间,在家“闭关”的那些日子,日子一天天过,但毫无收获。缺乏目标,是一事无成的罪魁祸首。丢失目标:兴致勃勃的给自己列了月计划、周计划,哎……计划归计划,真正工作和学习的时候,早已经把计划忘得一干二净。哪怕是早上给自己定下的目标,也可能到了下午就忘了。不是没有目标,可是总把自己的目标给忘掉,这可怎么办啊?时间陷阱:一打游戏,一下午没了……一追剧,熬夜通宵也要搞完……一打开抖音,停是停不下来了……2.什么是时间的隐性浪费?指的是那些我们容易忽视的时间浪费方式,在我看来,有三种隐形的时间浪费方式:做事不分主次、效率低、无法提升时间价值。
做事不分主次:
我们都知道20/80定律,这是一个通用法则,20%事情影响80%的结果,
那么,这条法则是否像“神明”一样悬在你头顶,
让它时刻的指导着你每天的工作和生活?
他提醒我们要学会时时刻刻去寻找事件的关键,分得清主次。做事效率低:
听朋友说,以前没有上班的时候,感觉公司里很多活有手就行,
但是自己上班之后发现,能把这些工作做到及格的人都很少。
我不敢说她夸张了,我只知道,高考的时候,的总分,读了那么多年书,考~分的人,居然大有人在,这是多么匪夷所思的事情…….这就表明,这个社会,“不及格”是许许多多人的常态。无法提升时间价值:主动提升时间价值,这永远是自己的事情。一份工作,即便工资固定,但也不意味着你的时间价值是固定的,一份工作,总有相对价值更高的部分和相对价值更低的部分,你则可以挑选更能够产生价值的那部分去完成。一本书,从头到尾一页一页去看,完全不懂得取舍,也不懂得区分内容的价值。有的人,一个单位时间可以制造金币的价值,有的人,一个单位时间却可以制造万金币的价值。假如我的时间价值元每小时,我就不可能去做50元一小时的工作……我应该花时间去提升时间价值,去做更高时间价值的事情,而不是只要有钱,就什么事情都做。时间非常宝贵,个人认为任何人都应该对自己的时间价值有充分的认识,以此条件下去做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是一个人成熟的体现。有哪些时间管理方法?下面是我的一些建议:1、利落的对待时间,不该花的时间别花一场电影,如果觉得不怎么样,你会坚持看完吗?参加聚会,如果气氛不佳,你会马上找借口告辞吗?应酬的饭局,如果觉得对拓展人脉没什么好处,你会第一时间坚定拒绝吗?对于这些场景,如果你顾及时间的沉没成本,不能果断退出,就会造成“时间浪费”。为什么你不能果断退出?究其根源,都是因为你的目的性不明确,看电影的目的是什么,聚会的目的是什么,参加饭局的目的是什么……对所参与的事物和活动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内心也就缺乏了一条排定优先级的秤杆。我们无论做什么,都得保持一种对时间的洞察,问问自己,我这是在做什么,这样做是否能够达到目的。无法达成目的的事情不做,不重要的事情就不做,至少是排到后面去做,该走就走,该拖就拖,该拒绝就拒绝。只有以这样干脆利落的方式,才能避免无谓的时间浪费。沉没成本:根据经济学的道理,沉没成本与制定决策应是不相关的,但是人们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着一种决策时顾及沉没成本的非理性现象,为了避免损失带来的负面情绪而沉溺于过去的付出之中,选择了非理性的行为方式。2、越忙的时候,越需要空出时间看到“越忙的时候,越需要空出时间“,你可能想打问号,别着急,先让我们往下看。管理学中,有一种现象,叫做“懒蚂蚁效应”,英文名call“Lazyanteffect”。蚂蚁这种动物,一直以来被视为勤劳的代表,但所有蚂蚁都是那么勤劳的吗?研究发现,并不都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勤奋”,也有“懒蚂蚁”。研究人员把蚂蚁分成好几个观察小组,最后发现,每一组总有大概20%的蚂蚁白吃白喝不干活,平日里总是云游四方、好不快活。那为什么这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Lazyant能够存在呢?为什么那些勤劳蚂蚁不排斥这些Lazyant呢?原因很简单:当整个蚁群断绝了食物来源,平日勤劳工作的蚂蚁陷入混乱,这群Lazyant就会站出来,带领蚁群去寻找新的食物来源。哦,原来如此,Lazyant平日里四处游荡,原来不是播种,而是为了侦查和搜集信息。小小蚂蚁的世界,尚且需要20%的Lazyant留神外界变化,人类社会如此复杂,又怎么只考虑到眼前的工作呢?考虑给自己留出时间空闲,避免成为时间上的穷人,这个概念并不新鲜,看过《稀缺》这本书的人都知道,这叫“时间冗余”。但,为什么知道制造时间冗余的重要性,为什么有的人还是做不到?因为,这是一个挑战。挑战来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回报值。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即便表面上认可时间冗余的重要性,但是底层认知上,还是无法真正认同,他们不敢冒险认同。“什么?让我空出一段时间,什么也不做,就真能够提高生产率?”,制造时间冗余,在他们那里,就是一个悖论的存在。让自己闲下来,这在短期内,会损失一部分眼前的效益,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长期眼光,根本就无法真正的践行这件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对于目光短浅者,这太难了,太具有挑战了!第二个,是环境影响。正准备停下手中的事情去践行,回头一看,身边所有人都在一刻不停地工作…….算了吧,我不想落后。这就是现状,即便在自己的工作陷入困境,陷入迷茫,知道自己即便努力工作,实际上贡献仍然低微,他们知道自己应该停下来,应该给自己制造思考的时间,但最终还是不敢停下来多想…….因为什么所有人都在一刻不停地工作。所以说,这是一个挑战。从“知道”到“做到”,还有遥远的距离,这距离,需要一个叫做“勇气”的东西来填平。也许,你缺少的就是这份挑战的勇气。3、抽离,为探索和思考留出空间工作节奏越快、越繁忙,就越需要我们在自己的工作日程中留出更多的时间用以思考。当然,思考本身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能够将有意义的少数从无意义的多数中甄别出来。如果用20/80原则来理解,那就是,越忙、任务越多的时候,越需要给自己留有时间,去不断的筛选那20%的部分。要识别出真正重要的20%,甚至是20%中的20%,我们需要思考的空间,需要观察和倾听的时间,需要一种放空的心态,需要我们在作出抉择时自觉自律地运用严格的选择标准。想要找到那些关键的部分,建立于更多的尝试,这就要求你探索更多的选项。几乎所有的事情都能引起非精要主义者的兴趣,也会引起他们的反应。但是,正因为如此忙于追逐每一个机会和每一种想法,他们实际上在选项探索上花费的精力少之又少。相反,精要主义者的做法是在专注于某项事情之前,先广泛地探索和评估各种选项。因为精要主义者只在少数重要的想法和事情上集中精力“大干”一场,他们最开始时探索更多的选项,就能保证以后作出的选择是正确的。4、把更多时间花费在重要不紧急事项上管理学泰斗彼得·德鲁克(PeterDrucker)的观点,他认为高效能人士的思维方式是预防型的,他们总能防患于未然,他们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危机和紧急事件需要马上处理(肯定有,但相对来说很少)。根据《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观点,高效能人士能够平衡产出和产能的关系,将时间和精力集中在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上,即第二象限上,完成这些活动能够提高个人的处事能力。你的四象限时间分配健康吗?你可以给自己记录一个星期的时间帐,一个星期之后进行统计分析,看一看,你在四象限的时间分配中,分别给每个象限分配了多少比重的时间?大于30%时间用于重要不紧急象限,才说明你的时间分配是健康的。5、这次做错了,就代表下次能学好吗?每一次犯错,都是学习的机会——但不见得每个人都抓得住这种机会。一个女孩子抱怨,说她老板布置任务交代不清楚,导致她白白花费了一整天的功夫,最后还挨骂。的确是委屈的了,找人抱抱,亲亲,乖乖,摸摸头,没事没事。然后呢?她自我安慰一番,第二天“调整心情,再次出发”。这是许多职场新人的通病,就是“重心情”,不重“复盘”。我们非常容易高估自己的认知,觉得做错一次就学到了,以后就能做到了。但其实,这是工作中常见的错觉。学生时代的一些习惯,在工作中,其实也是适用的,比如“改错题”。做学生的时候,我们都知道一道题目做错了,那么就需要及时的去反思总结,查漏补缺,找到自己的知识盲点。同样,工作的时候,每一次犯错,也是需要经历总结,才能找到自己的能力盲点,才能正确归因,比如是自己的错还是老板的错,亦或者是流程性的错,结构性的错?如果你缺乏及时的总结,就难以发现事件背后的共性,从而时间就会被无谓的消耗在低层次的重复的错误上,这是很可惜的。6、你知道帕金森定律吗?帕金森经过多年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人做一件事所耗费的时间差别如此之大:他可以在10分钟内看完一份报纸,也可以看半天;一个忙人20分钟可以寄出一叠明信片,但一个无所事事的老太太为了给远方的外甥女寄张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一整天:找明信片一个钟头,寻眼镜一个钟头,查地址半个钟头,写问候的话一个钟头零一刻钟……特别是在工作中,如果一个人的时间特别充裕,那么,工作会自动地膨胀,他就会放慢工作节奏或是增添其他项目以便用掉所有的时间。帕金森法则认为,任务的重要性和复杂度与所分配的完成任务的时间密切相关。这就是不断迫近的最终时限的魔力。如果给你24小时去完成一项任务,时间的压力促使你集中精力去执行,别无选择只能做最重要的部分。同样的任务,如果给你1周去完成,它就换来了小题大作的6天。如果给你2个月的时间,但愿不要这样,它就变成了一场精神磨难。因为精力更高度集中,短时限内做出的最终产品通常不比长时限内做出来的差,甚至质量更高。这反映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增加成效有两种顺序互相颠倒的办法:只做重要的事情以减少工作时间(80/20法则)。
限定工作时间来做最重要的事情(帕金森法则)。
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两个一起用:确定几件影响结果的重要事情,用非常短和清楚的时限来攻克它们。以上。
推荐阅读
/情感成长/
当你嫌弃自己,你便值得被欣赏。
别丧了,给你10个热爱生活的理由!
不要让自己的朋友圈空空如也!
高手的独立思考,与认知破局(深度好文)
/学习技能/
谁在编织大学生有偿实习暗网。
进大学时,就知道这些建议该多好。
请远离这几种害人的「学生思维」
我终于理解了万普通大学生的上升困境。
/生活更好/
做好这10件小事,还你整洁的家!
B站9.9分,强烈推荐这3部超赞的综艺。
豆瓣9分电影《心灵奇旅》:不必为没有梦想而抱歉
—END—
编辑:微微作者简介:白诗诗,知乎答主。学习话题赞数比其他答主高一个数量级,分享高效且实用的学习方法。欢迎手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