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蚂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际交往心理学凡事留余地是一种处世智 [复制链接]

1#

所谓“势不可使尽”,我们发现,铺筑的路面每隔一段就要留出余地,以免路面发生膨胀;小区的楼群,每栋之间都要留出一定的距离,以给阳光和绿化留出足够的空间;繁忙的工作每过五天就要休息两天,以给员工修整和放松的时间…凡事留出一定的余地可以防备不时之需,人际关系同样如此。

丘吉尔曾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中,万事留下回旋的空间,才不至于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八面玲珑并非人人都可以做到,对于周旋于复杂人际关系之中的女人而言,必须掌握的一个重要的规则就是,不要把话说死,不要把事情做绝。

森林中的一只狼偶然间发现山下有个大洞,各种动物都会从这个大洞里通过。狼狡黠地想,自己只要堵住山洞的另一头,然后守在这头,等着动物们主动送上门来就行了。

第一天,狼等来了一只羊,羊发现危险撒腿就跑,狼在后面紧追不舍。但是狼没注意到这个大洞居然还有个分岔口,就在快要捉住羊的时候,被它从一个偏泂逃了出去。狼气急败坏地堵上那个偏洞,心想,这下就可以堵住它们了吧。

第二天,狼等来了一只兔子,狼飞奔上去,结果兔子从一个更小的洞口跑了。狼气得火冒三丈,把差不多大的小洞口全给堵上了,心想,这下别说羊、兔子了,就是鸡、鸭也统统都跑不掉了。

第三天,狼等来了一只松鼠,它追得松鼠上蹿下跳。眼看就要得手了,松鼠却爬上了洞顶,从洞顶的一个出口逃跑了。狼气急败坏地堵住了山洞里的所有出口,里里外外检查了一遍,确定没有问题后,狼得意极了。

第四天,狼等来了一只老虎,狼吓坏了,拔腿就跑。它在大洞里跑来跑去,身后老虎穷追不舍。狼左看右看,大洞所有的出口都被自己堵得严严实实的,没有出口,无法逃脱,最终狼被老虎吃掉了。

留有余地可以说是一种美德,不给别人留余地,自己也将没有了出路,最终也是自食恶果。曾有一位哲学家这样说过:“要想做好一件事,你最好尽四分之三的力量去做。”如果只凭着一股狠劲儿往前冲,月满则亏,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也未尝不是一种愚钝。

俗话说:“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在人际交往中,女性朋友要注意:工作中即便能力超群,也不要处处突显自己,甚至“功高震主”;生活中即使有人侵犯了你的权益,也不要咄咄逼人,甚至拼个你死我活;一段恋情里即使被另一半伤害,也不要打击报复,甚至宣扬他人隐私;等等。

有人曾访问过当时财经界的知名人士,让他们说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话,其中,时任时代华纳公司董事长的帕森斯说:“不要赶尽杀绝,要留点退路给别人。”英雄所见略同,蒙牛集团前总裁牛根生也说:“不要把你的竟争对手逼到绝路,也不要轻易激怒他……损人一千,自耗八百的蠢事不要干!”可见,凡事留有余地已经成了人际交往的重要原则。

除了不把事做绝之外,女性朋友还要注意避免祸从口出,与人接触,宁愿多说好话,切勿过于冷言冷语。即使自己有理,也应该适可而止,不把别人逼到绝路上。

阿美和男友一起去餐厅吃饭,阿美点了一盘蚂蚁上树。过了一会,菜上来了,阿美拿着筷子左扒扒右挑挑,可是盘子里却只见粉丝不见肉末。阿美脾气本来就暴躁,她叫住经过的服务员说:“服务员,你们这道莱叫什么?”

服务员仔细看了看,发现了问题所在,她不好意思地说:“蚂蚁上树。”阿美的嗓门猛地一高:“啊,你们还知道这是蚂蚁上树啊,哪有光见树不见蚂蚁的?这不是欺骗消费者吗?我告诉你啊,叫你们老板过来,我要投诉你们!”

阿美的男友拉不住阿美,在阿美的指指点点和大声责骂下,服务员小姑娘已经吓得噤若寒蝉,哭了出来:“姐,大家都不容易,我也是刚来的,您要是找老板,我可能就要被开除了。”

阿美得理不饶人:“你还哭了!别在这装可怜,我看你这样也干不了服务员这工作,把你们老板叫过来。”

阿美的男友皱起了眉头,他马上接过话来,打圆场说:“亲爱的,大概是蚂蚁太累了,还没爬到树上来。小姑娘,麻烦你跟后厨的师傅说,让他赶紧给我们换一盘爬得快的蚂蚁,要知道时间就是生命呀,快去吧!”服务员听了,擦擦眼泪,赶紧应声去给阿美换了一盘名副其实的蚂蚁上树。

世界本来就小,我们的交际圈就更小,如果你想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想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面对复杂的场合和形形色色的人群,就要避免像案例中的阿美那样得理不饶人,而应掌握好说话办事的分寸,切记说话不要过火,遇事不可做绝,以免伤害到他人,为自己以后的交际埋下隐患。

与人交际,不要口出恶言,更不要说出“誓不两立”之类的话;对人不要过早地评断,不要说“这个人完蛋了”“他肯定不会成功”之类的话。

如果善有原因,它就不再是善。如果善有它的结果,那也不能称为善,善是超乎因果联系的东西。——[俄]列夫·托尔斯泰

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人,他们性格温顺,脾气好,脸上永远挂着微笑,他们对每个人都很好,别人找他们帮忙,无论愿意与否,他们都会答应下来,嘴上总是挂着“行啊,都可以”“算了,没关系”之类的口头禅,这种人就是典型的“老好人”。

年,美国心理学家保罗·科斯塔和杰夫·麦克雷提出,好相处的人具备六大特征——信任他人、坦率、利他、服从、温和、有同情心。不同于不好相处的人在冲突中会积极捍卫自己的立场和利益,“老好人”往往会把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基本目标,哪怕这个目标会和他们的利益产生冲突。

安妮是一家大型商贸公司的财务,和她一同入职的还有一个女孩婷婷,两个人负责的工作内容差不多。由于事务繁杂,安妮她们经常忙得焦头烂额。

安妮的妈妈在国企上班,她总是给安妮传授“经验”,告诉她在公司要和同事、领导搞好关系,吃亏是福,要全力帮助同事,在公司树立好人缘,等等。安妮非常听话,在公司尽可能地用心和大家相处,帮同事买饮料、带早餐、复印资料等,很快就融入了公司的集体圈子,大家遇见安妮都热情地跟她打招呼。

再看婷婷,和安妮相比,她就显得不那么随和了。她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每天按时上下班,坐在电脑前完成自己的工作,学习新的知识,大家见了她也是擦肩而过。安妮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她觉得自己总算在公司站住了脚。

过了一段时间,大家都变得熟悉起来,有人开始找安妮帮各种各样的忙,有的让她整理一份文件,有的让她帮忙取个快递,有的让她核对一下数据。安妮每次都是放下自己手头的工作,赶紧帮别人做事,最后别人都下班了,安妮还要留在公司加班,完成自己没做完的工作。

第一季度的业绩考核,安妮和婷婷一样,虽然安妮知道自己为了帮助同事没少加班,没少熬夜,但听到大家对她的夸赞时,她还是在心里乐开了花。第二季度时,安妮慢慢发现了不对,在自己依然忙着给同事打杂时,婷婷已经接了一个大项目,获得了领导的赏识,又是升职又是加薪,安妮好一阵羡慕。

第三季度时,安妮决定把自己财务方面的知识再进修一下。她开始试着拒绝同事交办的事情,然而,没想到的是,她这样做却受到了同事的攻击“你怎么回事啊?这种资料不是一直你来整理的吗?”“你不是说让我有需要就找你吗?虚伪!”“这点忙都不帮,真没人情味儿!

看着身边已经升任主管、被大家奉承讨好的婷婷,安妮陷入无尽的懊恼之中。

案例中的安妮就是我们所说的“老好人”,脾气好,好说话,但是反映出来的另一面却是软弱,底线很低。由于受到社会规则的制约和社交模式的指引,人们会积极地寻求他人的赞美和肯定,避免冲突和被排斥,尤其是对能控制我们社会地位、薪水报酬、心理认同等方面的重要人物,我们会积极地取悦他们。

儿童时期我们经常取悦父母,以获得肯定和安全感。随着年龄的增长,一部分人慢慢地演变成取悦心态和取悦习惯,最后不知不觉地成为一个取悦他人、自己却不快乐的取悦者,也就是“老好人”。

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老好人”帮助别人其实是在满足自己内心的无价值感,希望通过别人的认可来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因此,“老好人”的出发点不是在帮别人,而是在心理上帮自己。此外,“老好人”会在内心将自己的所作所为当成向对方索取的砝码,并以此掩盖自己害怕得罪人的恐惧。

虽然这样做确实能避免冲突,收获不错的人缘,但是久而久之,“老好人”的弊端就会显现出来:“老好人”的价值被量化,大家都知道她有几斤几两;“老好人”的感受是可以忽略的,她不会生气、计较;“老好人”没有拒绝的权利,即便付出了也不会受到别人的重视;等等。

明白“老好人”形成的原因和弊端后,女人就要学着克服取悦心态,从以下两点入手,拒绝做“老好人”。

1.不靠取悦解决冲突、扫平障碍

人际交往中,每个人的意见、偏好、风格和兴趣都不同,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取悦对方可以暂时压制冲突,却不会解决冲突。把取悦对方当作避免冲突的策略,长期压抑下去,只会引发更强烈的争执,并在体内积累过多的负面情绪,严重伤害自身健康。因而对于冲突要积极面对,寻找解决之道。

“老好人”不想得罪任何人,对谁都说“是”,反而给人软弱可欺的感觉。自身价值更多地需要依靠自己来实现,而非完全建立在他人的评判上,与其靠取悦他人彰显自身价值,不如提升自我能力,坚持自身原则,对超出底线的事情勇敢说“不”。

2.以自我为本位不等同于自私

“我不应该让别人感到失望或受挫”“我决不能向他人表现出负面情绪”“我应该永远保持和善”,这些取悦他人的心态都是对人际关系所持有的不正确的认知。很多人认为,如果不把他人视为优先考虑的对象,就会被人认为是个很自私的人;反之,如果自己替他人做了很多事情,就会一直受到别人的喜欢和肯定。

实际上,在人际关系中,总是将别人的需求放在前面,会造成自己生活和心态上的失调,以自我为本位行事,也并非所谓的自私。女人首先要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有自己的个性,才会真正受到他人的肯定和赏识。

在复杂的社会中,我们做不到让每个人都喜欢自已,所以不要委屈自己去做一个“老好人”。此外,我们对别人的尊重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自然表现,而不应掺杂其他复杂的目的和企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